广州银行生物医药特色支行了解该客户融资需求后,迅速上报总行。随后,总分支紧密联动,短期内完成“尽调—论证—审批”全程协同,基于“高成长性”“产品潜力”及“投贷联动”,成功向该企业授信。
财联社12月13日讯(记者 曹韵仪)今日,最新《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2024)》出炉。报告显示,2023年金融科技投融资热度有所放缓,人工智能成投资关注焦点。上海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持续领先,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上,但金融科技上市企业中的高估值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较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略显不足。
业内认为,上海正在建设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金融科技是推动两个中心联动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未来,上海可以支持原始创新,推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金融科技底层技术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行业应用关键技术的发展。同时设计开放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场景,快速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葛平表示,上海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金融科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大模型、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同时,有序推动重大试点取得突破,探索在上海建设更加灵活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峰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人工智能有望带来颠覆性改变,同时可以降本增效,但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机构的铺开也面临一些挑战。
以招行在今年初开始建立的与大模型相关的“智算平台”为例,招行相关人士透露投入巨大,于招行而言均是亿元级别。
李峰表示,通用大模型的开发成本惊人,如何平衡成本与收益对头部大型金融机构也是一个挑战,其次大模型应用的场景仍需考量。由于金融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大模型的运用应符合监管要求,金融机构相对谨慎,目前仅在客服和前台逐步使用人工智能。
此外,对于中小机构而言最稳妥的方式是跟进或抱团取暖,不建议盲目跟风。“面对人工智能高成本投入,中小机构可以采用外包或者抱团取暖的方式面对竞争,同时也希望依托行业性的平台触及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李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