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盛美上海表示,为规避因全球营商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拟终止其位于韩国的半导体设备研发与制造中心投资项目; ②盛美上海称,将继续关注海外市场的发展机会,并将优化全球布局策略,以更稳健、灵活的方式推进国际化发展。
《科创板日报》12月13日讯(记者 郑炳巽)IVD(体外诊断)龙头企业东方生物(688298.SH)此前宣布在上海建设全球研发总部项目一事,近日有了新进展。
12日晚间,东方生物对外宣布,子公司“上海万山水”作为建设主体,已经与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签约,受让位于上海张江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的E13-02地块作为“东方基因全球数字化研发创新总部项目”(简称“全球研发总部项目”)的建设地块。
▌3亿元拿地,总投资15亿元
该地块出让年限为50年,总面积约2.35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出让价格约1.23万元,出让总价款2.895亿元。
根据规划,全球研发总部项目的总投资为15亿元,其中10亿元来自于东方生物自有资金,5亿元来自于银行贷款。
东方生物在过去几年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因而账上积累了不菲的现金流。
2020年年底,东方生物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同比增长2009.44%至18.00亿元,至2022年年底进一步增加至65.57亿元。到了2023年年底,现金流被快速消耗至29.29亿元,但截至2024年9月底依然有19.43亿元。
以东方生物目前的“余粮”储备来看,拿出10亿元自有资金投建新项目似乎并非难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东方生物现金流快速消耗之际,正是全球疫情逐渐消退,东方生物因检测红利消失而遭受业绩“滑坡”之时。
2020年及2021年,东方生物分别实现营收32.65亿元、101.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88.83%、211.43%,归母净利润16.77亿元、49.20亿元,同比增长1942.94%、193.33%。
到了2022年,东方生物业绩掉头向下,营收同比下滑13.78%至87.68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57.97%至20.68亿元。这一情况在2023年进一步恶化,由盈利转为亏损,营收同比暴跌90.65%至8.20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119.23%至-3.98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东方生物营收同比微增0.83%至6.58亿元,但依然净亏损2.62亿元。
在业绩持续低迷之际,东方生物正尝试借助全球研发总部项目描绘一个积极的未来。
东方生物透露,全球研发总部项目将用于打造战略中心、营运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基因测序检测仪器400台/年以及核酸质谱检测仪器200台/年,并建立全分子诊断平台的数字化研发创新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同时,建立东方生物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ICL)。
凭借该项目,东方生物将实现IVD产品“供应商+服务商”的双轮驱动发展。
▌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至少15亿元
东方生物透露,全球研发总部项目将帮助公司整合国际医疗技术资源,聚焦国际化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以及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在此之前,东方生物董事长方剑秋曾对外透露,根据战略规划进行全球化布局,推动成熟产品的开源增效、新的技术平台和产品管线的推广上市。
按照规划,全球研发总部项目将在2025年6月25日之前开工,在2027年12月25日之前竣工,在2028年12月25日之前投产,耗时3年达产。而在2030年6月25日之前,该项目达产销售收入将不低于每年15亿元,税收总额不低于每年1.50亿元。
这也意味着,届时仅该项目所贡献的收入,将是东方生物2023年总收入的近2倍。
《科创板日报》记者以投资人身份致电东方生物董秘办,询问项目的收入目标是否太遥远。企业人员回复称,相关规划是在张江拿地时需要做出的,在达成经营预期方面可能存在风险,但也可能超预期完成,“不过我们会尽量满足相关的要求。”
记者进一步询问,该项目在业务开展方面是否有更具体的方向,对方表示,即使是对外投资,东方生物依然会聚焦于体外诊断这一主营业务之上,不会有跨赛道、跨行业的动作。“我们原来就是做研产销的,疫情期间增加了第三方检测。研产销这一部分肯定是我们的重点,但后续也会把服务结合上来。”对方说道。
资料显示,东方生物目前聚焦于“人医+动保”的业务布局,主要产品包括上游的抗原/抗体、引物、探针、微球等生物原料,中游的免疫诊断平台、分子诊断平台、液态生物芯片平台、生化诊断平台相关的诊断试剂以及配套诊断仪器,以及下游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