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从代销到托管,银行再次拥抱ETF时代的公募生态; ②公募费率改革以来,仅行业托管费收入两年就减少18亿; ③销售环节仍是费率高地,第三阶段降费或于近期落地。
财联社12月10日讯(记者 周晓雅)大幅攀升的规模遇上日渐下行的收益,货基的购买力还能维持多久?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全市场已有121只货币基金的近7日年化收益率低于1.3%(同一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在可统计的货基总数中占比超过了14%。
近日颁布的《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则被视为与近期货基收益率的下行密切相关。事实上,早在《倡议》发布前,货基收益率已经跌破了1.3%的关口。
随着《倡议》的发布和收益率的持续低位,属于公募基金的“基本盘”——货基规模会出现哪些新变数?有公募人士认为,当前货基对投资者仍有吸引力;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悲观预期,从更长期的维度来看,随着收益率下行和货币政策的演变,或许货基将从市场消失。
行至低位的收益率
回看年内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走势,下行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早在今年2月下旬,已有货币基金的近7日年化收益率跌破“2”的点位关口;再到6月下旬,继续跌破“1.5%”。
而到了11月25日,已有货币基金近7日年化收益率回落至1.3%以下。
11月28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两项自律倡议。其中包括前述提及的《倡议》,要求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此外,还有倡议要求银行在同对公客户签署的存款服务协议中加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
自此,货基近7日年化收益率继续回落。截至12月9日,超一成的货基近7日年化收益率低于1.3%。
此前披露的首批13只重要货币市场基金中,7日年化收益率的中位数回落至1.39%,其中,天弘余额宝、工银添益快线A的7日年化收益率均低于1.3%,分别为1.2670%、1.2920%。
为什么货基收益率持续下行?有业内人士分析,考虑到当前经济,政治局提出“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
在此背景下央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央行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堵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导致货币市场工具的收益率普遍出现比较明显的下行。
“而作为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货币基金,收益率的下行是当前货币政策和货币市场环境下的自然结果。”该业内人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货基的投资标的通常包括现金、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银行存款、债券回购、中央银行票据、同业存单等。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4年10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3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268%,6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471%,1年期平均利率为1.588%。2024年10月,发行的大额存单3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524%,6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71%,1年期平均利率为1.857%。
另外,多家银行当前的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1%。粗略评估来看,目前货基收益率虽然高于活期存款年利率,但低于1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已不罕见。
规模还能狂奔多久?
收益率下行的另一面,是狂奔的规模。
近期,中基协披露公募基金市场规模数据,货基成为唯一逆势增长的类别,10月规模增加4389.87亿元至13.47万亿元。
从基金份额变化来看,货币基金依旧表现最亮眼。10月,货基的基金份额增加4420.92亿份至13.48万亿份。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10月货基份额增加,个人和机构都是主要的买入力量。有业内人士表示,10月的大幅上涨可能源于9月的低基数,一方面“924”以来,股市震荡回暖,交投情绪活跃,部分资金可能从货币基金转向股市;另一方面,货币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为短期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因此9月债市的回撤也对货币基金的净值产生一定影响,引起部分资金离开。
拉长时间看,该业内人士提到,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背景下,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存款产品性价比有所下降,因此2024年以来货币基金规模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
数据显示,去年底货基规模为11.28万亿元。这也意味着,截至10月底,年内货基规模增加了2.2万亿元,货基占公募基金市场规模比重由去年底的40.86%增至今年10月底的42.76%。
而随着收益率下行与《倡议》的发布,货基规模能否继续狂奔?
有业内人士认为,货币基金仍对投资者具备相当的吸引力。作为现金管理类产品,货基具备与活期存款同等的流动性便利,但收益率远高于活期存款。
另外,余额宝等货币基金还具备线上支付功能,能给投资者提供支付便利。相较于净值化的银行理财类产品,货币基金具备收益稳健的优势,以及开放式赎回的优势。
也有券商观点提到,《倡议》短期影响更多集中于货基和现管理财中的“可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转投资问题,从结果来看,该部分资金最终选择结果或是,货基和现管理财转投资于定期存款、存单、中短债以及买入返售业务,带动曲线牛陡,但收益率下行和估值负偏离不可避免。
中长期来看,《倡议》可能带来非银负债端的结构调整,由于货基当前相较于竞品的优势在于免税、流动性以及净值稳定,对机构客户来说,仍旧核心聚焦于免税、流动性诉求,因此减持货基诉求不大。
但对于非机构投资者来说,由于货基和现管理财的净值稳定性将在《倡议》监管下明显减弱,因此在债牛行情中,或有减持货基和现管理财转移至固收理财以及固收基金等诉求。
也有公募人士认为,从更长期的维度来看,在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趋势下,不排除货基从市场消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