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瑞芯微周三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公司有多款芯片可用于桌面机器人这一品类的产品。二级市场方面,瑞芯微周五收盘录得2连板。 ②梳理本周机构最为关注的行业板块(附表)、上市公司名单(附股)以及国产芯片行业最新调研。
《科创板日报》12月8日讯(记者 李明明)“AI2.0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革命和平台革命。现阶段,大模型性能不断攀升而推理成本极速下降,给AI 2.0应用爆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可以预见颠覆式的AI First应用会相继在不同领域出现,很快迎来井喷式增长。” 创新工场董事长、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博士在近日的2024中华股权投资协会(CVCA)年会暨PE/VC高峰论坛上表示。
在论坛上,李开复、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红杉中国合伙人浦晓燕等多位创投界人士从AI应用、并购等角度深入讨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时代周期中探索市场应对策略、前瞻发展机遇。
多位与会投资人认为,在中国,AI领域硬件和应用会带来大量投资机会。创世伙伴创投合伙人梁宇表示,纵观人工智能整个系统,中国的硬件是全球领先的,这一块不可或缺,而且大量的中国企业正在突起,这里面充满了机会。
AIGC结合硬件等优势,可以期待更多创新出现
今年以来,我国对AI领域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例如,加大对AI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企业创新,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未来,AI如何助力中国各产业发展?会给哪些新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哪些未被充分开发的AI应用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李开复认为,AI 2.0应用预计将按以下阶段演进。第一阶段是以大语言模型为基座的生产力工具;第二阶段将是以多模态理解为基础的AI搜索;下一个阶段可能会是基于多模态生成的“多模态社交/娱乐”;第四阶段,基于全模态+AI-Agent(智能体)的“本地生活&电商”等应用迎来爆发期。
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表示,可以把AI看作是一个系统,它并不仅仅只是软件,它是由软件和硬件共同组成,比如光通信模块,电源等组成的。AI整体发展是未来几年里,β(贝塔)属性非常强的领域。国内现在智算中心投入在加码,对AI硬件包括电源、液冷解决方案等需求增涨很快。
“另外在应用端,我们发现有很多场景出现机会,比如AI搜索产品给大家带来更快更好的体验,像这样的应用场景都有着长期发展的需求。”
具体在应用场景方面,数坤科技创始人/CEO马春娥表示,近期,三部委发布了医疗行业AI落地场景的定义,标志着中国AI+医疗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给行业带来了丰富的新机会。**首先,随着AI应用软件的普及,“人工智能医生”被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诊断准确性和医疗效率。其次,AI赋能推动了“软件定义硬件”,大型硬件如CT、核磁,小型硬件如可穿戴设备、超声,都将迎来智慧化升级和创新,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最后,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应用,AI在临床诊疗、专科建设和区域管理等领域迅速发展,并逐步向C端服务扩展,推动了以患者为中心、更专业且更可及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大幅放大了医疗产能,有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充分展现了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马春娥说。
中国企业拥有大量的骨干层的工程师,和最活跃最勤奋的产品经理,在红杉中国合伙人浦晓燕看来,他们的工程能力、算法能力、软硬件产品一体的设计能力这些都是巨大的优势。国内的硬件供应链也为具身智能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锚点与契机,AIGC结合硬件,融合供应链优势,可以期待更多创新的出现。
“从AI行业发展角度,中国跟美国没有显著差异,各行各业都面临人工智能的转型,都会有非常多的前景和机会。目前来看TMT软件行业是速度最快的领先的行业应用,尤其是生成式AI的应用,当然这跟它的行业属性紧密相关。紧随其后的是金融行业,然后是生命医疗科学行业,其他的各个行业,目前进展的速度差不多。” 德勤中国咨询业务云服务全国主管合伙人孙晓臻说。
中企国际化是主要趋势
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企业国际化问题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也迫切要求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未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挑战是什么?PE/VC如何整合资源及行业专识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赋能?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认为,中国公司的出海或者是全球化,需要结合自身所处阶段与行业特性来制定策略。从结果来看,出海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偏快消品,这类公司在中等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市场成绩不错。第二类是由前沿科技加持的消费品,或者叫科技消费品,如无人机、数字化健身器械、新能源车等等,其在中等发达程度及以上国家和地区极具竞争力。第三类则是硬科技类企业,比如芯片与新材料等相关方向的科技创新公司,其在欧洲市场表现不俗。总体来讲,不论企业如何选择出海的目标市场,都会面临一定的机会和挑战。” 李丰说。
中国企业在出海或者国际化的过程中面临不同的挑战。高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睿元提出,很多中国企业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出海就是出口,或是简单地把中国的一些做法搬到当地,并没有正视当地的文化差异及法律监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出海公司和投资人改变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在公司很早期的时候,就对企业走出去有非常具体的规划。要挑对合适的区域或国家、搭建合适的公司架构、对当地的市场有深入了解、对当地的文化差异有所敬畏、如何管理当地的员工、如何跟当地的政府打交道、是不是对当地的法规与监管都有认识,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要素。” 张睿元说。
EQT合伙人/亚太医疗行业负责人焦焱总结,近年来的地缘政治、逆全球化的思潮,为全球企业国际化增加了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一个主要的趋势,过去也经历了几波发展,从90年代的产品出口,到2000年后的电商崛起,还有几年前海外并购热潮,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众所周知这个路程并非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