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科创板、科技创新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新年祝福!
《科创板日报》12月7日讯(特约记者 高青)今年以来,NewCo成为国内biotech最受关注的交易模式,恒瑞医药、康诺亚、嘉和生物等上市公司纷纷布局,从年初到年末,热潮仍未衰减。
NewCo兼顾了“出海+融资”两大属性,通过设立海外子公司,将部分管线的海外权益装入子公司,再引入新的BD交易方而形成闭环。
近日落幕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同样分享了他对于当前创新药企NewCo交易、出海以及并购等发展路径的相关见解。
“NewCo模式这两年的火热其实是资本寒冬下的产物,它并不是所有创新药企的必然选择,只是部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找到的过渡性选择,例如手中现有的管线无论是融资还是license out可能暂时都达不到MNC的要求,因此必须用时间换空间,引入新的资金和力量,来推动产品研发以求换的未来产品上市、并购的交易机会。”许小林表示。
在许小林看来,近年来包括NewCo模式在内的“出海热”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国内药械企业研发实力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内卷”严重,单纯依赖国内市场很难获得足够的利润,出海也是寻找新的增长点。
值得深思的是,不少企业在准备不充分背景下被动出海,对于当地的产品准入制度,市场和患者情况都不太了解,因此遇到了种种水土不服的难题,但许小林认为,出海始终是机遇大于风险,出海所冒的风险对于中国的创新药企来说是值得的,这条路也是必须走。
和NewCo模式相似的是,并购交易在国内近年来同样热度颇高。许小年表示,当前医药行业IPO过会率较低的大环境,推动从业者不得不开始考虑更多的退出方式,恰好这个时候证监会出台了“并购六条”,鼓励上市公司收购非营利资产,跨行业收购,给了很多创新型企业退出的机会。
尽管因为时间的关系,目前在医药行业并没有看到太多有足够影响力的成功案例,但行业内很多人都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做相关谈判准备,相比NewCo,并购重组或许才是未来投资机构和研发型创新企业主流的退出方式。
十年前,许小林曾经负责过当时所在企业的并购业务。在其看来,并购交易背后的驱动力更多是来自节省研发的时间和成本。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大公司的研发效率并没有好于初创企业,但他们往往拥有良好的产业化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并购模式能把biotech的创新效率和大公司的商业化能力很好地组合在一起。
以美国市场为例,主流的并购交易通常发生在跨国药企和创新型企业之间,很多大型药企缺乏新的品种或是想要在某个适应症领域拥有更核心的竞争优势,通过并购可以很好地达到优势整合。许小林强调,从长远来看,中国目前有将近5000家药企,如果不通过并购,很难做到规模化和集中化。
通过并购整合形成更强的产品管线,或是打造更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公司,这是这一交易模式最核心的驱动力。
与此同时,许小林同样表示,当前环境下企业融资遇到困境,应当适时做出取舍,缩短管线。毕竟每一条管线只要还在继续,就一定会有费用产生,而在其看来,当前biotech企业不必担心自己的管线单薄,应该更聚焦于打磨临床数据和产品,无论什么时候优秀的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上始终是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