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实体经济融资转型加快,信用债净融资同比大增1.1万亿,明年机遇几何?
①今年以来信用债市场进一步扩容,净融资显著回暖,并在科创、绿色、两新等重点领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②增量政策下,民企新增发债成本降至3.9%,城投债务结构持续优化。

财联社12月5日讯(记者 李翀)近期中国经济基本面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协同发力下,呈现波浪式平稳复苏趋势。

自9月份政治局会议聚焦经济痛点、堵点作出全面部署以来,推动经济回稳向好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市场对化解政府债务、助力实体经济融资转型等方面提出更多期待。数据显示,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信用债市场加速扩容,净融资流入同比大幅增加约1.1万亿元。如何把握当前增量政策下的中国信用市场的机遇,明年债券市场又有哪些新的变量和亮点,也成为年末时点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

12月5日,一场汇聚评级机构、金融机构的年度盛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中诚信国际主办,主题聚焦“增量政策下的中国信用市场的机遇与期待”,就2024年信用债市场盘点、2025年宏观环境和债市前景展望等话题,与会人士亦是真知灼见不断。

信用债市场进一步扩容,前11月净融资同比大增1.1万亿

中诚信国际总裁岳志岗在开篇致辞中表示,信用债市场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在今年以来进一步扩容,净融资显著回暖,并在科创、绿色、两新等重点领域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从信用风险表现看,防风险基调下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平稳可控。

据中诚信国际统计数据显示,1-11月,信用债共计发行14.5万亿元,净融资流入超过1.3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约1.1万亿元。其中产业债融资较去年同期明显改善,净融资规模由负转正。其中在科创、绿色、两新等重点领域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方面,1-11月发行各类创新品种总规模将近1.6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特别是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依旧活跃,今年已超过1.1万亿元;碳中和、低碳转型等绿色债券发行态势总体保持平稳,发行规模超过5000亿元。

岳志岗表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评级行业守正创新,结合新技术、新趋势强化评级“内功”,做好评级方法的升级和迭代,助力提升信用风险预警和动态风险监测能力,岳志岗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总体上看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表示,中国经济运行的挑战是长周期结构性的,当前增量政策的出台抓住了供需结构变化的核心问题,资产价格持续的回调,对于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也带来积极变化。

在袁海霞看来,从四季度来看,全年完成经济目标的概率大幅增加,明年在总量发力下经济增长在4.5-5%也较为合理,不过微观主体的信心仍然需要进一步提振,并在供需平衡的大背景下提升行业产能利用率和运行效率,同时抓住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的关键期,继续加大新动能层次的力度,同时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

“明年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财政政策发力提效向民生财政转变,货币政策降息降准继续发挥支持性作用,同时通过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中国经济仍然会延续一个相对较好的修复态势”,袁海霞补充道。

增量政策下,民企新增发债成本降至3.9%,城投债务结构持续优化

此外,在本次围绕产业债发展和城投化债的两场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分享了对今年信用债两大市场的观察与解读。

在产业债发展方面,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城投化债中,产业债已成为支撑当下信用债融资回暖的重要因素,也呈现发行期限拉长、传统产业融资主导、创新领域品种快速发展三个新变化,在增量政策的影响下,以地产、银行为代表的产业经济基本面有望得到提振和支撑,同时在普惠、绿色、创新等领域信贷投放和资产布局力度仍不断加大。

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民营企业融资方面,与会嘉宾表示,今年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发行利率为3.9%,较同期下降0.58个百分点,上半年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70万亿,在企事业贷款余额占比接近50%,增速高于均值,增量政策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预计头部民营企业以及涉及“两新”“两重”包括新质生产力的民营企业会优先受益,整体来看未来产业债供给放量依然可以期待。

对于城投化债话题,不少与会人士表示,自去年7月底“一揽子”化债以来一年有余,进展方面整体呈现城投债利差压缩、债务增速回落、债务结构优化和成本下行、城投整合转型加速四大特征,同时当前化债政策思路逐步转向发展中化债,债务置换期限更为拉长。

在业内人士看来,财政部公布的2023年地方隐债规模14.3万亿,只占到城投企业有息债务的四分之一,在发展中化债需要解决流动性问题,就需要城投企业借助“财政化债”和“金融化债”的政策窗口期,盘活资产提升经营性造血能力和经营效率。在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的政策引导下,从当前成功落地新增融资的主体来看,多通过自身内部的资源重组和整合形成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使其具备较强的区域功能属性。

此外,针对如何做好信用债市场投资,不少机构人士仍看好明年信用债拉久期策略,在信用利差极致压缩下,机构行为一致性增强,投资策略或需更加关注有高资本回报的科技创新和消费领域,同时针对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市场投资品种上的机构行为变化,也可针对性提前左侧布局,此外在不少机构人士看来,尽管低利率环境极致演绎,信用研究尤其是区域性主体研究仍有必要性,“在化债政策前信用债研究主要是为了规避违约风险,而目前信用研究可以更加聚焦在交易层面,如何做到增厚收益的同时降低波动率,是体现信用研究价值的关键考量。”

聚焦城投债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