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周南、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 ILI%均已回落,今年冬季该数值峰值低于过去两年。 ②由于今冬流感高峰未出现在2024年度内,2024年部分感冒类药物的销量相较于2023年有所下降。
财联社12月2日讯(记者 卢阿峰)“尽管行业仍然感受到资本寒冬,但整体上已呈现回暖”“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可以为创新药支付开辟新的渠道”“当前我国的创新药市场机制与单一支付体系是影响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种种真知灼见,在近期举行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不断涌现。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恒瑞医药(600276.SH)董事长孙飘扬等,在上述大会上就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资本“寒冬”、中国创新药的发展路径和未来蓝图,进行了深远地思辨和分享。
创新药多元支付体系亟待建立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批准的创新药占到全球的14%,在研新药数量占到全球的35%。2023年在研新药项目对外转让技术94起,成交金额430亿美元。通过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品规11000多个,覆盖1386个品种。
“可以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毕井泉在分享中指出,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各地区各部门也都陆续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措施意见。支持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正在成为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而且今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39个新药上市,接近去年全年批准上市的数量。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毕井泉指出,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国内支持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发展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创新药定价偏低、医院采购不积极,整个行业仍未走出资本寒冬,“融资难”还在困扰着很多研发型企业,创新药的商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也认为,当前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比如研发周期变长、研发成本明显升高,医研企、产学用多方协同发力不足,生物医药的创新链、产业链、应用链深度融合不够,许多临床医学需求、患者诉求还亟待被研发支持,转化应用还亟需资金资助等问题。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毕井泉认为,哪个地区能率先解决医保支付问题,率先解决创新药定价和医院加价销售问题,哪个地区就能成为吸引创新药投资的高地。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也认为,“当前我国的创新药市场机制与单一支付体系是影响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应在国家医保基金安全的情况下试点创新支付改革,建立以商业健康险为主要补充的多元支付体系,在仿制药‘用得起’和创新药‘用得上’之间实现均衡。同时对低收入人群建立单独的补充医疗救助。”
如果上述商业健康险的相关建议能够落地实施,宋瑞霖预测,“按照目前我国人均收入结构计算,按照与医保同等的收入2%缴费比例,预计全国商业健康险基金年收入最高能达到3.42万亿,将超过2023年全国医保基金收入。这不仅能为创新带来合理回报,还将带动更多的产业投资,形成产业正向循环,推动中国从医药大国真正走向医药强国。”
绿叶制药(02186.HK)董事长刘殿波认为,投资回报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因素。他说:“国家正为创新药打开政策大门,如纳入商业保险,这是全球通行的支付解决方案。中国创新药发展正处在艰难的上升期,亟需更多政策扶持,否则许多生物公司难以为继,过往的创新努力也将前功尽弃。”
出海、Newco与“内卷”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国内创新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不仅见证了对外交易的活跃,也面临着行业内卷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业界领袖们纷纷就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如何突破内卷的困境、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国际化战略来推动产业升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在圆桌讨论中表示,虽然中国创新药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不少对外交易,但内卷现象却十分严重,不仅肿瘤药领域如此,自免、代谢等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内卷的成因多样,包括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审批政策限制、投资者持谨慎态度和医疗保险系统的影响。为了应对内卷,孙飘扬认为,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差异化创新。
同时,孙飘扬与其他嘉宾也关注到国际化带来的外部环境挑战,如未来出海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和可行性问题。“若选择出海,企业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将面临较大投入。”孙飘扬说,而从内部看,企业在研发、临床研究和商业化方面均需克服诸多难题。
百济神州-U(688235.SH)中国业务拓展副总裁曹勇认为,创新药出海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可能比较大,如果做不出一个很好的临床数据或者做不到市场很好的定位,可能前面的投入都会面临颗粒无收的结果,企业在资产选择上尽量有创新性、差异化;二是出海的形式方面,有很多公司把自己的产品进行海外授权或Newco,关键点是什么时候以什么状态做这个交易,信息差有可能使得自己资产和收益被低估。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也认为,Newco模式不是过去所有创新企业的必然选择,很多时候是MNC看产品管线,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情况下,短期里无法出手的一种过渡性选择。
“如果Newco模式成功,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用时间来换空间’,用一批新的资金、新的资本市场对产品的认可换未来产品上市、并购的交易机会,这是阶段性解决产品研发往前推动的合时宜的选择。在资本市场成熟的情况下,这个模式不会成为特别常规的模式。”许小林进一步判断道。
上海碧博生物副总裁华玉涛认为,在资本寒冬之下,Biotech只有通过License out或者Newco这些模式出海,才能融到足够的资金。“在前些年,投融资峰值的时候差不多是500亿美金,去年通过License out或者Newco,融资的金额也是差不多500亿美元,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
和黄医药(00013.HK)执行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兼首席医学官石明在分享中建议道,出海对于国内创新药企业的回报确实很大,但产品一定要有差异化,有安全性,国际开发一定要接地气。
投并购主旋律:从种树到育苗模式
贝达药业(300558.SZ)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丁列明对创新药行业生态的变化印象深刻,他指出,为应对资本寒冬,要推动优质创新医药企业快速上市和再融资,并鼓励行业内并购,以帮助那些有基础、正在发展道路上的企业持续前行。
张抒扬在分享中表示,今年,国家也出台多项具体措施,释放出以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提振市场信心。历史无数次地向我们证明,暂时的寒冬恰是蛰伏与蜕变的绝佳机遇。医药创新转化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40年内,我国医药行业走过了别人上百年的路,”华领医药-B(02552.HK)CEO陈力认为,不管是冬天和春天,我们还是要看到中国医药产业在创新能力上的进步和发展势头上的昂扬。而当企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就是要通过并购整合来进一步发展,在早期可能会做一些License in/out或Newco,能够让它发展下去、存活下去,提升投资者的价值,但从产业发展过程来看,并购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经历了0-1和1-10的过程,从10-100我们其实还在路上。”齐济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张莉介绍道,去年一年我们中国的管线License Out达到了400亿美金,最近这两三个月可能就有几十亿美金,甚至一个项目就有32亿美金,“这说明我们中国创新药的先进性和国际竞争力已经被看到”。
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则从投资模式的角度分析了生物医药行业的变化,“过去我们投生物医药,叫种树模式,要商业化到一定成熟阶段才有上市和退出的机会。现在的育苗模式不用等到它长成大树,还是小树苗的时候就想办法卖、想办法退,背后逻辑是中国创新药要把苗嫁接到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去。”
当下资本投融资优先级是怎样的?陶峰表示,一是优先看有希望被海外药企并购的资产;二是投资有整合能力的买方企业;三是被中国买家所并购的资产。
通德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肖振宇给广大创新药企提建议;“如果你想被并购,可以多做一些工作,以前瞄准IPO去了,现在要分点精力去跟投行和MNC接触接触,研究一下MNC的战略,或者他们年报的现金存量,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