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孩子王创始人汪建国的一致行动人,拟以10元/股的价格,将5%的股份转让给一村投资,合计总价款达到6.29亿元; ②汪建国连续收获两个IPO,一是孩子王,二是汇通达。同时其还是私募大佬,成立了星纳赫资本,投出了飞鹤、中航锂电、江小白等企业。
《科创板日报》11月24日讯(记者 李明明)继今年6月宣布了天使轮 7 亿人民币融资后,近日,银河通用再宣布完成 5 亿元人民币战略轮融资。
本轮投资方包括:上汽恒旭、香港投资公司 HKIC、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深创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建银国际、智友科学家基金、容亿投资、金景资本等,同时老股东 IDG、经纬、蓝驰、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继续大幅追加投资。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成立一年半时间,银河通用已累计融资超 12 亿元,这项融资创下了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的最高纪录。其背后的投资方众多,集齐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地的政府投资平台。
据相关知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银河通用的下一轮融资也已在路上,且规模将超出此次战略轮融资。公司有望在下一轮融资完成后,正式跻身独角兽行列。
未来3-5年内,机器人将逐步进入到工厂、车厂中
银河通用成立于2023年5月,是一家专注于具身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企业,致力于为全球提供智能的通用服务机器人产品。
今年 6月,公司发布了首代泛化具身大模型机器人银河通用G1,已具备超强泛化识别抓取及3D视觉导航能力。
《科创板日报》记者此前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看到,银河通用Galbot带来了清理桌面、货架取货、货架补货、抱箱子共4项真机演示,可覆盖商业、工业、家庭等场景。
据悉,其机器人量产预计是在2026年,今年会有小批量的订单交付。
具身智能是今年的年度关键词,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机器人的通用化,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对任务做理解、定义、规划、拆分,再搭配上合适的硬件本体。而大模型的能力出现后,通用机器人具备了现实落地和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
谈及银河通用在使用大模型服务机器人方面的最新进展,银河通用机器人产品总监朱辉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认为在具备通用的本体后,具身机器人“小脑”的身体控制、灵巧操作等物理交互技能,与“大脑”的认知、理解、规划等能力结合在一起,是未来通用机器人的蓝图。
“在具身大模型上,我们开发了支持开放语义指令六自由度取放的空间智能大模型系统 Open6DOR 及对应 Benchmark,属于世界领先。与Google的RT-2相比,该大模型系统突破了前者只能控制物体放置位置的局限性,可以进一步实现通过开放语义指令对于物体在目标位置摆放姿态的精细控制。同时,我们还研发了在行业内领先的基于机器人单视角视频流的端到端导航大模型 Navid。”
此外,银河通用内部还有多个面向跨场景泛化的具身导航和操作大模型及支持大小脑协同工作的大模型双系统正处于内测阶段,为其在产业应用上限的可持续性突破提供坚实的前沿技术储备。
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高速发展,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这一愿景正在加速实现。比如在工厂中,机器人能够精准地搬运箱体、高效分拣物品;在家庭里,机器人可以晒衣服、叠衣服、做家务等。
在预估人形机器人真正能走进生产及生活场景的时间进度方面,朱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走进工厂”,比如Galbot G1在今年已经走进了奔驰、极氪等这样的头部主机厂开始做测试应用。对于车厂来讲,四大工种:冲压、焊接、涂装、总装中,前三者自动化程度已经相对较高,但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以编程为主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而总装线上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具有广阔的空间。
“我们认为未来3-5年内,机器人将逐步进入到工厂、车厂中,未来5-10年,机器人将逐步走入家庭。”
目前业内的共识是,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技术路线尚未统一,还处于群雄逐鹿的时刻,各家创企各自的技术切入方向各不相同。那么,接下来人形机器人是否会出现一个统一的形态?
朱辉认为,目前机器人确实存在各种形态,比如狗、飞机、车都是。“但所有形态里,具身智能跟人类社会最大的公约数只能是 “人形”。因为整个生产、生活环境都是为人设计的,人形能做的操作是最多的,未来数量也会最大,经济产值也最大。”
他表示,“我们认为将机器人做成‘人形’可以更好地让其融入到人类社会中,因为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工作场景都是为人类生理结构量身定做的,同时以Galbot G1为例,相比起无法弯腰、屈膝的足腿式机器人,其能够实现更大的工作空间,兼顾性能和效率,支持在多个商业化场景中快速迭代。”
银河通用的投资方之一,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此前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赛道,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爆款级的产品去引领行业标准,预计未来3至5年内将出现引领行业的爆款产品。
收获国内具身智能赛道最高融资
成立一年半时间,银河通用已获得多方投资,**累计融资超12亿元,这项融资创下了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的最高纪录,背后参与的资方众多,其中包括:
知名风险投资基金,比如经纬创投、蓝驰创投、源码资本等;
战略及产业投资方,比如美团战投、北汽产投、上汽恒旭等;
科研机构基金,比如北京大学、北大燕缘基金、清华 SeeFund 基金、智源研究院基金等;
政府及国家级投资平台,比如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香港投资公司(HKIC)、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以及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机器人产业基金、海淀中关村基金等北京多个国资基金。
关于融资资金安排上,朱辉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会在具身大模型研究上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投资热潮。根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共1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11次完成数亿元规模融资,该赛道的资本热度持续高涨。
把目光发散到全球,国际上这一赛道今年亦频现数亿元美元的大额融资。前不久,Physical Intelligence(PI)刚刚宣布完成了一轮高达4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了24亿美元,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为领投方。
同样于最近宣布完成融资的还有Skild AI,该公司完成了3亿美元规模的A轮融资,估值达到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Coatue、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SoftBank Group和Bezos Expeditions等知名投资机构。
对于本轮席卷全球的具身智能投资热,朱辉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具身人形机器人都还处于研发阶段,要想让一个机器人去模仿人类进行各种动作和行为,然后进行精确的全身运动控制和泛化的manipulation(操作),“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实现科幻电影那一幕,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除了成熟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之外,还需要有真正的通用泛化机器人具身大模型来驱动。目前,美国的同行们动辄获得几亿美金起步的资金支持,国内也需要把大量资金聚拢。” 朱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