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周国内共发生94起投融资事件,环比增加1.08%;已披露的融资总额约39.70亿元,环比增加11.49%。 ②医疗健康、先进制造等领域较活跃,医疗健康披露的融资总额最高;江苏、广东、北京等地公司较受青睐。 ③安济盛生物完成1.2亿美元C轮融资,为本周披露金额最高的投资事件。
《科创板日报》11月24日讯(特约记者 高青)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实行的是各省属地管理,由地方医药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价格项目,确定价格水平,各个地区之间医疗服务项目的数量和力度都有比较大的差异。
相比医药耗材和药品价格,医疗服务的价格可能更繁琐,包含手术费、治疗费、诊疗费、护理费、检查费等多个种类,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之间服务项目和收费千差万别。
医疗服务改革一直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价格的改变,还需要权衡各个科室临床需求的真实反映,各项新技术、新服务的统一和规范,对于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体现等多个重要因素。
23日,医保局举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场解读活动,介绍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有关情况,同时邀请了部分省级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分享经验。
▌为看病就医把好“价格关”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涉及面广,涉及领域多,相关准备工作早就在推进中。
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要探索政府指导和公立医疗机构参与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等。
当年11月,福建省厦门市、江苏省苏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四川省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5个地区被选为首批试点城市。2024年3月,内蒙古、浙江、四川同样成为试点,改革试点由市级变为省级。
据医保局价格招采司相关工作人员在会上介绍,对于医保服务价格“调不调,调多少,调什么,怎么调”等问题,截至目前,相关部门已经编制发布了器官移植、口腔种植、产科、护理等17类立项指南,妇科、麻醉、综合治疗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环节,眼科、呼吸、口腔、门诊外科也正在向各省医保局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出台征求意见工作。
下一步将继续编制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普外科、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检验病理学科的立项指南工作。
立项指南的编制出台标志着规范统一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入快车道。
国家医保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立项指南的整合共有几大亮点,首先就是让价格项目更好计价,对于很多不同步骤、不同流派、不同部位之间的收费都进行了整合,使得项目收费更为规范且有兼容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解读活动召开当天,国家医保局官方公众号发文揭露了多家医保定点医院在飞检中被发现重复收费、分解收费的行为,将重复收费、分解收费形象地比喻成计算机维修,不仅收取维修费,还收取计算机开机、登录费,外出就餐,收了米饭的费用,还要收煮饭的水的费用。可想而知,此前各地医疗服务价格存在一定的混乱和“灰色地带”,患者可能看不懂,但在飞检下一目了然。
▌满足临床多样化需求
为了聚焦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立项指南在项目上更有前瞻性,推出了一批新的医疗服务项目,例如老龄群体需要的上门服务费、床旁超声、安宁疗护等价格项目;为了更好地呵护小朋友,新设了早产儿护理、新生儿护理等价格项目;为了服务肿瘤患者,新设了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等高精尖项目,鼓励医疗机构为各个年龄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了加速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立项指南编制过程中也关注到了对于新技术的兼容,例如体现人工智能在临床实践中的功能价值。
据国家医保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调研过程中各方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效率和准确率,但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做到平替。 因此立项指南中为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等项目设立了人工智能辅助相关拓展项。也就是说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之下,医院可以选择培养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也可以选择人工智能参与到诊疗的过程当中。
“让医院收费更清楚,让患者付费更明白”,这显然是医疗服务价格各项目立项指南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此次发布会透露,为了继续加快项目编制进度,覆盖各学科领域,基本完成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标准化规范化的顶层设计。接下来医保局将组织专家团队指导各省在2025年第三季度前做好对接落实。
内蒙古自治区医保局医药价格与招标采购处处长李淑珍在活动现场分享了当地立项指南的落地情况,今年3月份内蒙古被确定为国家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省份之一。
除了对于相关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整合规范外,李淑珍提到,对于一些体现医务工作人员技术价值,或是技术难度高、风险程度高的项目,也充分尊重了临床的实际,将价格做了上调。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不断地提升,现行的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暴露出一些弊端,制约了产科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妇希望选择更个性化的服务,但是像远程监护、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并没有纳入现有的价格体系,导致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容易产生费用争议,也限制了相关项目的开展。
举个例子,很多产妇希望使用无痛分娩,但一直没有单独设立分娩镇痛项目,即使实际服务中有无痛分娩项目,有的医疗机构是按照腰部硬膜外连续组织麻醉进行收费,有的医疗机构是按照腰部硬膜外单次组织麻醉进行收费,存在收费不统一的现象。
以北京市当前的临床实际为例,分娩镇痛对应的椎管内分娩镇痛的收费条目,适应症被严格限制为前次位剖宫产,对于选择阴道试产的孕妇而言,导乐分娩、亲情陪产这些项目虽然在服务介绍中经常会提到,但是没有可执行的收费条目,往往出现由第三方的服务公司代收费或无法收费的现象。
面对临床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孕妇和家属对于生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整个社会都开始更多地关注到分娩过程中的舒适度、安全性和人文关怀,立项指南也对于这一需求做出积极回应,明确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人性化服务的立项标准和管理要求,以此满足孕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