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媒体11月25日报道称,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MagicLab正在开发第三代人形机器人产品,目前正在某家电工厂内测试流水线作业能力。 ②上海证券刘阳东分析指出,近期产业端迎来密集催化,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提速,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经成为国内外确定性较高的应用趋势。
《科创板日报》11月23日讯(记者 张洋洋)在机器人产业上,上海宝山区迎来“主场作战”。
11月21日-22日,宝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在宝山区举办,邀请上海乃至全国的行业代表和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一起探讨机器人前沿技术与产业机遇。
此前,上海已公布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宝山区主导发展“高端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装备”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次大会,让成立了12年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及其所在的顾村镇、宝山区,机器人产业成色更足。
“目前,宝山已经集聚近300家机器人创新企业,且以每年不低于20%的速度快速增长,我们将打造上海市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机器人及高端装备,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邓小冬在致辞中指出,此次产业大会的召开,不仅是对宝山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加强行业交流、共谋合作发展的重要契机。宝山区诚挚期待各位企业家朋友、专家学者能为宝山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能有更多企业选择宝山、投资宝山、扎根宝山。
▍“一切为了强链补链”
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球工业机器人产值看中国,中国看上海,上海看宝山顾村。
2023年,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682.46亿元,规上工业机器人产值近80亿元,占全市工业机器人产值1/3。区内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的大本营,就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
宝山区机器人产业一直以工业机器人见长,这次大会颇多重点则放在了人形机器人方面。
“一切为了强链补链。”顾村镇副镇长、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党委书记解释到,2023年以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进入“井喷期”,许多明星人形机器人企业诞生,资本热捧、老百姓看着热闹。“作为专业园区,我们其实更应该理性看待这股热潮。一方面要搭上快车,比如根据现有条件从关键零部件、共性技术入手,补全产业链;另一方面,搭建更多应用场景,方便人形机器人进行更多的数据采集、训练、验证。”
在大会上发布的宝山区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的意义就在于此。它集聚了多方创新主体,成员包含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激恩科技、砺群科技、四川天链机器人等。
联合体的成立将进一步构建洞察需求、黏合主体、创新合成的创新体系,机器人产业园也将为各成员单位提供数千平方米的可进行小试、中试的标准化厂房。
“加入创新联合体,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机会。”激恩科技负责人说,“我们研发的是机器人高端传感器,未来可用在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控制上。希望能和各成员单位通过合作产生产业链聚合效应。”
▍5亿元机器人产业引导基金也来了
这次大会,上海首宝智业投资基金正式发布,规模约5亿元。这是一只机器人产业引导基金,该基金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生态2.0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首钢基金成员企业首程资本领投,宝山国投集团、顾村镇跟投。
首程资本此前已经参与了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管理。该基金自2023年底设立以来,已投资多家优质企业,覆盖具身智能、脑机接口、仿生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
顾村镇副镇长、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党委书记表示,希望借助市场化基金的人脉和资源库,链接到更多潜力型科创企业,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上海机器人产业园。
政府招商要建立“投行思维”,同样要学会适当地“跳出来”看。市场化的投资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最关注企业自身的盈利情况和未来的估值。而对地方政府来说,要考虑的更多,除了企业财务状况,还要关心它是否符合区域整体产业定位、判断其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和产品发展前景。
眼下,带着融资需求来和区、镇政府谈落地的科创企业越来越多。产业引导基金“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无疑对企业是一种鼓舞。对政府部门来说,亦是一种考验。“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基金的科学分类,能否真正做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比如对于有成长性的‘未来之星’,怎样优化退出机制,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