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金融数智化呼唤存力变革 “先进存力”有望打出中国科技新名片
科创板日报记者 张洋洋
2024-11-18 星期一
原创
①存力正在成为金融业数智化转型的卡点;
②随着国内持续推进存力建设,数据存储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科技的新名片。
算力
关注

《科创板日报》11月18日讯(记者 张洋洋)金融机构一直是率先将新兴IT技术应用于业务场景的行业。凭借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金融机构正在优化金融服务流程,重塑金融服务模式。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二届“华彩杯”算力创新应用大赛决赛上,一系列与金融数据安全、金融系统安全相关的技术和应用被置于台前进行终极PK。《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这些案例,尤其集中于存力方向,是这次大赛较为突出的特点。

事实上,存力正在成为金融业数智化转型的卡点。《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金融机构的IT系统建设年限一般很久,IT系统一旦投入运行,新技术不断涌现,有时会导致新旧技术不兼容。然而,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金融机构很少会对IT架构进行大规模地调整,而是倾向于进行逐步改进。由此,这也成为金融业系统数智化转型时的一个“隐蔽的短板”。

譬如,在AI能力构建时,金融机构会在高性能GPU上大量投资,但在存储方面往往会继续沿用现有的架构。新计算技术与旧存储技术的组合,致使“重算力、轻存储”的情况普遍存在。存力性能不足,导致系统出现瓶颈,威胁系统稳定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业内看来,随着国内持续推进存力建设,数据存储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科技的新名片。而存储、计算、网络协同发挥发展,形成的合力不可小觑,能为我国提供可持续供应的算力支持,帮助我们在智能时代赢得先机。

▍金融业需要何种存力?

CCF(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金融执行委员方宁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到,随着金融行业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客户信息、交易记录和风险评估等海量数据的存储需求不断攀升。

“然而,传统的数据存储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数据安全与合规要求、数据异构性与整合难度等。”方宁说,“因此,针对这些痛点,银行业亟需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需要展望未来的数据存储趋势。”

随着手机银行和线上支付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金融服务模式从“5*8”改为“7*24”不间断服务。伴随业务形态的变化,金融机构数据存储量也在指数级提升。同时,领先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布局人工智能(AI)应用,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研发。

相比于数字化时代数据存储吞吐场景,大模型应用和推训具有数据量大、参数规模大、训练周期长等特点。相对应的,这也对存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高吞吐、高带宽、低延时等极致性能。同时,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备份、恢复和容灾、安全防勒索等能力,确保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何度过“存力”关?

业务应用的需要,正驱动着金融机构的数字基础设施架构的转变。存储方面,重构创新开放的存算分离架构,同时建设具有高可靠,高扩展性的先进存力基础设施,正在成为行业先进企业共同选择。

本届“华彩杯”的参赛项目里,《科创板日报》记者观察到国内众多银行选择利用先进存力技术,应对金融数智转型时代存力不足的问题。

以国内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相关项目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银行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受早期技术发展限制,企业存储架构设计并不够完善,生产中心存在计算任务和存储任务在同一设备或环境下进行、相互干扰的情况。这导致银行国产数据库本地盘方案,一直存在可靠性差、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

从2023年10月开始,该银行开始尝试以“存算分离”架构方式对存储资源进行池化管理。通过存储资源池化,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多存储节点能共享一份数据,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存储,从而实现数据读取速度和资源利用率的大幅提升。从效益指标来讲,存储空间节省77%,相较于传统主备集群性能提升40%。

对金融机构来说,业务稳定连续非常关键。湖北银行计划基于网络附属存储(NAS)双活的中间件容器云技术,构建起L5级的容灾能力。与传统的主备模式不同,“NAS双活”能使备用容灾节点始终处于就绪状态,主节点发生故障时能瞬间无缝接管主节点的业务,实现业务的平滑过渡,最大程度地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项目负责人李子东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该方案充分利用了存算分离架构外置高性能存储的特点,能使主节点配置文件和镜像仓库实时异步复制到容灾端容器环境,从而保障了容灾中心容器集群与生产中心保持一致,实现数据跨节点跨站点共享/容灾,进一步强化了整个容灾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最终,湖北银行以《基于NAS双活的中间件容器云实践》获得“华彩杯”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先进存力”打出中国科技新名片

通过本次“华彩杯”,《科创板日报》记者观察到,金融机构IT系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国内技术方案提供商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以华为为代表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提供者,在评比案例中频繁亮相。这不仅为金融机构送来了系列技术支撑,也让“先进存力”成为中国科技向世界打出的一张新名片。

事实上,在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中,存储一直是构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与计算和网络相比,后者可以通过购买成熟的产品和服务快速提升能力,而存储建设则因其软硬件的高度集成和对开放性的需求而面临更大的挑战。

存储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面临的难题正逐渐受到国家政策和业界的更多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在2023年10月联合印发了《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调计算、网络、存储和应用需要共同发展,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30%以上的目标。

方宁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在金融行业目前的存储方案里,有分布式存储架构的应用、引入数据湖与数据中台、边缘计算与缓存技术等。具体方案上,目前华为OceanStor分布式存储方案已经非常成熟,被应用于各类金融企业,提升企业大规模数据存储与管理能力,在业内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而行业对先进存力的认可也在加深。此前,金融行业,对存储产品的采购主体多是四大行以集采的方式采购传统存储阵列,然后分发到不同的分支机构。但现在采购主体在下沉,不同的机构业务部门基于自身的业务特征,开始逐步考虑高性能分布式存储。种种要素变迁,让国产先进存力发展,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据了解,上述银行的项目方案,均有华为的存储技术加持。前述国内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底层存储上,就选择了华为OceanStor Dorado系列企业级全闪存存储产品。据了解该系列存储产品,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低能耗、易管理”的优势,能为银行金融数据保护和数智化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湖北银行则计划采用华为的企业级全闪OceanStor Dorado NAS产品。该产品是华为面向企业关键业务打造的全闪存存储,性能领先业界30%,能同时实现多层数据保护方案,可通过同城双中心的A-A NAS双活和容灾部署为业务提供“6个9”可靠性保障,持续助力银行L5级容灾建设。

在方宁看来,随着科技进步及合规要求提升,未来的数据存储将呈现智能化、分布化、安全化及绿色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以上解决方案,中国银行业能够有效应对数智化转型中的诸多挑战,同时也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