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黄文涛称,中国发展面临内外挑战,但应保持长期乐观,以创新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②2025年中国宏观政策积极转变,财政政策有提升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③黄文涛对资本市场保持乐观,认为债市、股市、黄金和美债各有投资机会。
财联社11月13日讯(特约记者 王晨)11月11日,香港交易所发布《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十周年白皮书》,全面梳理并展示了自2014年以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取得的辉煌成就、关键亮点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彰显了这一创新举措在促进两地资本市场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自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启动,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开启了双向互通的新纪元。此后十年间,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相继推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拓展,从股票延伸至债券、ETF和利率互换等领域,为内地与国际投资者搭建起安全、便捷的跨境投资桥梁,成为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十年发展成果斐然
《白皮书》显示,自2014年沪港通启动以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不断发展,在产品范围、交易结算服务、投资参与度、市场活力与韧性、人民币国际化等多方面取得成果。
一是互联互通标的范围持续拓展,截至2024年9月,沪深港通股票标的已超3300只,广泛覆盖三地市场,占总市值约90%、成交量逾80%。2022年ETF纳入互联互通,丰富了投资选择,截至当年9月,北向ETF数量从最初的83只增至225只,覆盖沪深市场ETF总成交量超30%;南向ETF数量从4只增至16只,占香港市场ETF总成交量近97%。
二是交易和结算服务不断优化,取消总额度限制、提升每日额度、引入先进结算平台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市场效率。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北向和南向日均成交额分别达到1233亿元人民币和383亿港元,较2014年启动初期增长数十倍。
三是投资者参与程度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市场相互持股规模稳步攀升。截至2024年9月,内地投资者通过互联互通持有港股市值超3.3万亿港元,国际投资者持有内地证券市值近7.6万亿元人民币。同时,互联互通机制吸引多元资金流入,增强了市场韧性,如北向资金在A股市场波动时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南向资金则为香港市场持续注入活力。
四是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促进券商跨境业务。互联互通机制扩大上市公司投资者基础,促进A股公司进入国际指数,提升公司治理和长期发展战略。众多香港和内地券商参与跨境业务,证券公司增加对港股研究报告覆盖和频率,指数公司开发相关指数推动跨境投资。
五是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股票通交易以人民币进行,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港交所推出港元-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债券通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北向债券通平均每日交易量显著增长,互换通为外国投资者人民币资产配置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吸引国际机构参与,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
互联互通机制成功源于创新设计、政策完善以及多方紧密合作
互联互通机制的成功,一是得益于其创新的设计,在“主场原则”下,沪港通建立了双向闭环资金流和净额清算结算机制,有效弥合了两地市场结构差异,在严格风险控制下提升了跨境交易效率。
二是不断完善的政策框架和政策指引。两地证监会等部门出台政策法规,基础设施运营商提供业务规则,结合国际经验与当地实际,确保法规的相关性和可操作性。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明确税收安排和优惠措施,降低跨境投资成本,提升市场信心,推动互联互通机制发展。
三是跨境监管紧密合作,两地监管机构不断加强合作,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跨境执法合作机制,确保互联互通机制有效运行和风险控制,为市场准入扩大和资产类别拓展奠定基础。
四方面持续推进互联互通机制发展
展望未来,互联互通机制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交易所将与内地携手,从多个方向推进互联互通机制的深化与拓展。
一是丰富产品生态,积极落实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措施,进一步放宽ETF纳入标准,推进REITs纳入互联互通,并探索拓展ETF标的资产类别,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
二是优化交易机制与服务,推动大宗交易纳入互联互通,优化股票借贷安排,探索内地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的可行模式,满足投资者需求。
三是加大投资者教育与市场推广力度,引入更多风险管理工具,如计划推出国债期货,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互联互通。
四是强化债券通与互换通功能,提升市场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水平,丰富利率衍生品,扩大人民币债券作为离岸合格抵押品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巩固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
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十年发展,是两地金融合作的成功典范。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一机制将继续深化发展,为两地资本市场注入新活力,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向更高水平开放迈进,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