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11月22日下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披露,同意佛山市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认购广东揭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400万股股份,占该行完成增资扩股目标后总股本的5.97%。 ②今年已经发生过多次地方国资买入、增持地方中小银行的案例。
财联社11月8日讯(记者 高萍)今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等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近期亦有多家大行在三季度业绩会上就相关工作进展进行了回应。
业内人士表示,对大型银行的注资体现出监管保持金融系统稳定、支持经济复苏的信号,有助于保持信贷的稳定增长、提高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展望后续,实际推进顺序和节奏或与银行自身资本需求相关。
近期多家银行回应“注资”进展
时隔多年,财政部再次发行特别国债注资国有大型银行,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目前进展如何?今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最新透露相关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实际上,在近期举行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多家大行亦就“注资”进展进行了回应。
如,10月30日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资本补充的问题,农行按照监管机构和股东单位的统筹安排,推进落实资本补充相关工作。目前该行与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沟通,并研究论证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的方案。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也在业绩会上表示,目前尚未明确相关注资规模、节奏和定价的一些具体内容。该行也正在准备相关的方案,并积极向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和汇报。
回溯过往,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9月24日宣布,国家计划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思路,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巩固其稳健经营发展能力。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进一步明确,财政部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则透露国有大行资本补充工作已启动,等待各家银行提交资本补充方案。
据了解,国有大行历史上有三轮主要注资,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四大行注资2700亿元;2003-2007年财政部通过汇金公司向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分别注资并实现AH两地上市;2010年工行、建行、中行、交行通过配股补充资本;此后农业银行、邮储、交行陆续通过IPO和定增等方式募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撰文中表示,从注资的目的、监管制度、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国有商业自身等各方面而言,此轮注资重点在于促进发展,期望通过夯实国有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是为其更好落实国家一揽子政策、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的“未雨绸缪”。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95%、14.1%、11.42%、12.23%、10.29%、9.42%,较年初几乎均处于上升状态。
曾刚认为,从经营情况来看,6家国有大行整体运行情况良好,资本充足、盈利状况以及风险抵御能力都居于银行业前列,但要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通过注资来进一步夯实资本基础有其必要性。总体上来看,本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注资六大国有银行,既不同于1998年的国有银行注资,也不同于2020年以来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专项债发行,其主要目标并不是短期的风险化解,而是聚焦于提升国有大行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
业内预计实际推进顺序和节奏或与银行自身资本需求相关
展望后期,大行注资落地节奏如何?金融监管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曾刚称,由于几家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以及国有股持股主体不尽相同,具体的注资方案会是市场化、法治化前提下的“一行一策”。而且,考虑到几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落地进度上或许也会存在有先有后、“分批推进”。
中金公司分析师林英奇认为,实际推进顺序和节奏与银行自身资本需求相关,银行资本充足率过高对每股收益和分红存在摊薄效应。根据全球系统性重要性银行(GSIB)要求,四大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0%、8.5%、8.0%,(就半年度数据而言)六大行中工行、建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要求较为充裕(约5.0ppt),农行、交行、中行和邮储距离监管要求较近(分别为2.1/1.8/3.0/1.3ppt)。
市场有分析预期此轮注资规模可能会在1万亿元左右,能够提高国有大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约1个百分点,理论上能够长期撬动14万亿元的长期资产投放,对国有大行更好配合当下一揽子增量政策,更大力度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曾刚表示,预计银行注资后的重点发力方向为支持稳增长政策落地的相关领域,包括基建贷款、高技术制造业、房地产等,以及“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相关的方向。
林英奇认为,对大型银行的注资体现出监管保持金融系统稳定、支持经济复苏的信号,有助于保持信贷的稳定增长、提高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注资后对于每股分红的摊薄程度取决于银行利润能否增长超过股份增长,如果银行在更强的资本能力基础上促进实体经济改善、降低银行信用成本,对于每股分红的摊薄效应也有限,长期来看国有大行凭借对股东的较好回报能够继续保持高股息投资标的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