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合肥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高出全国9.4个百分点,领跑万亿城市。 ②目前,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超越上海、西安,有望问顶全国。
《科创板日报》11月3日讯(记者 余诗琪)合肥“加速度”又刷出了新记录。
截至目前,26座万亿城市均已发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其中,合肥GDP达到9697.1亿元,同比增长5.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高出全国9.4个百分点,领跑万亿城市。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增长情况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硬核风向标”。合肥的领跑,是否代表这座以投资京东方为起点,成功“押注”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的“风投之城”撬动了新一轮发展机会?
事实上,合肥的“工业引擎”早已开足了马力。
此前,合肥提出要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2023年,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居万亿城市第三;今年前三季度,则进一步跃升至万亿城市首位。
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在今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合肥始终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主动融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升产业的“含科量”“含智量”“含绿量”,努力在制造强国中贡献更多合肥力量。
具体来看,合肥“工业引擎”的强劲动力主要来自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据合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两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7%、34.3%,合计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80%。
苏州博雅达国土资源研究院的苏北区域市场运营负责人孙沛榕对《科创板日报》分析到,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是目前合肥的主链型产业,已经构建起从上下游产业链到产业基金、人才配套等一系列的完整布局,整体规模达到了了千亿级,在竞争中具备集群优势。
他表示,合肥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中抓住了区位优势,处于长江中游的交汇带上,承接到不少长三角地区的科技、产业、金融的辐射;同时,合肥对于自身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并没有止步于配套产业,而是主动开辟出了新赛道。
新能源汽车就是其中的标杆。自2009年成功申报“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试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到2024年提出打造成“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押注”蔚来也成为了合肥股权财政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市集聚了6家整车企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完成了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0月21日,合肥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74%。去年,全国仅深圳、上海和西安产量达到百万级,合肥目前已经超越上海、西安,有望问顶全国。
“工业引擎”一旦开启,势能是巨大的。根据规划,合肥力争到2027年,形成2—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能超3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
不少项目已经在筹备中了。今年3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公示了江淮×华为智选车超级工厂项目。公告显示,江淮方面将构建DE、X6两个纯电平台,产品覆盖轿车/SUV/MPV车型,总计年产能20万辆;未来5年江淮乘用车年产能50万辆。
开足马力的“工业引擎”背后,是合肥强大的股权财政。
孙沛榕对《科创板日报》表示,合肥政府走在了股权财政的前列,对于主链型产业有着明确的规划,在政府引导资金的构建上,做了大量的专业且高效化的工作,通过“以投带引”的方式给整个产业打好了基础。在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光伏等千亿级产业的培育过程中,都离不开合肥政府引导资金的助力。
2022年,合肥市政府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政府母基金,聚焦优质投资机构、央企、产业链龙头企业及科创孵化载体等。与此同时,合肥市还着力打造建投集团、产投集团、兴泰控股三大国资平台,探索“产业基金+引导基金+天使基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构建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周期差异化的基金群,累计投资项目超1500个,投资金额超1400亿元。目前,合肥已形成超4200亿元规模的“基金丛林”。
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国轩高科等都是合肥市股权财政的成功范例。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曾给出一组数据,2023年,合肥市通过加快“创投城市”建设,迭代“以投带引”打法,累计招引产业项目近千个、协议引资额超5000亿元。
随着中创新航、长鑫等5个百亿产业项目开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5个百亿项目建成投产,精准招引推进了有效投资的合理增长,工业投资总量同比实现2位数增长。
“招商+投资”似乎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共识,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风格都相当务实且高效。一位资深投行从业者对《科创板日报》表示,合肥地区的基金现在已经是他们的“首选目标”,“对接起来特别高效,曾经有个项目从开始接触到厂房落地,总共只花了90天不到,这种速度在其他地区很难想象。”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周雷告诉《科创板日报》,公司成立之时,国内对于量子科技这一新技术的认知极为有限,时任合肥高新区领导当即拍板:“你来吧,这里没有质疑。”国盾量子是国内最早从事量子科技产业化的企业。
在这样的支持下,国盾量子完成了诸如全球首款1U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全球首个可移动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祖冲之二号”同款超导量子计算机等产品。优势企业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当前,合肥已成为量子产业主要聚集地,集聚了产业链企业70余家。
国盾量子的发展经历是合肥产业发展的一块小小切片,现在更多创新产业正在被合肥关注。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合肥地区共有219家企业获得投融资,其中B轮之前投融资占比达到76%,种子轮占比达到22.3%,“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趋势逐渐显现。
从获得投融资的企业赛道来看,位列第一是电子信息赛道,共45家企业获得了投融资;热度排位第二是生物医药赛道,共有20家企业获得投融资;热度排位第三的为高端装备及生产制造赛道,共有15家企业获得投融资。
这和合肥未来的发力方向相契合,这座“风投之城”正谋求在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产业上,打造更多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