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未来有三种机器人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汽车、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产量最大的将是人形机器人; ②粤港澳大湾区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这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科创板日报》10月21日讯(记者 陈美) 上海工业机器人独角兽要被并购了。
日前,上海电气(601727)公告称,拟以现金方式从控股股东上海电气集团手中,收购上海宁笙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宁笙实业)100%股权,交易价格达30.82亿元。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宁笙实业旗下核心资产为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发那科),后者背靠的发那科机器人,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系名副其实的行业独角兽。
上海电气“出手”工业机器人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上海发那科成立于1997年,是发那科公司与上海电气集团联合投资的公司。公司核心团队为发那科机器人创始人稻叶善治,上海发那科总经理钱晖。
履历显示,钱晖1969年出生,为上海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上海市机器人学会副理事长。
作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是落地上海的机器人公司之一。
2020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被上海市经信委列为上海市26个特色产业园之一,上海发那科一期和二期工厂坐落于此。一、二期工厂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建成,总投资15.8亿元,是发那科集团继日本之外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基地。
上海发那科三期项目也于2020年开工,并于2023年11月宣布全面建成并投产,预计实现年产值达100亿元。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曾表示,园区已集聚240多家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包括材料供应商、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核心加工企业、传感器供应商等,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特色产业集群。
根据上海电气的披露,2020年-2022年间,上海那发科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3亿元、7.89亿元及13.32亿元,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业绩有所下滑,分别为10.5亿元及3.6亿元。
此次被收购的宁笙实业,上半年净利润为30.9亿元,按资产基础法评估,评估价值为32.8亿元,增值额为1.91亿元,增值率为6.2%。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今年3月,上海市市委书记陈吉宁围绕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结合实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赴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走访调研。
陈吉宁在调研中表示,要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遇,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立高标准绿色低碳供应链,更好赋能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
此次收购后,上海电气预计将在锂电池生产、光伏电池片生产和航空自动化装配等关键领域,进行设计、工艺联合攻关,并导入客户资源,同时在消费电子、3C等智能制造领域开展新业务拓展。
A股启动140个并购,半导体标的最“吃香”
上海电气出手上海发那科,只是当前A股上市公司并购浪潮下的一幕。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自证监会9月24日发布“并购六条”之后,A股上市公司并购活跃度持续攀升,共有近140个并购事件披露。而今年以来,A股披露的重大重组进展数量,更是超过2023年全年。
在机器人领域,上海电气是“并购六条”之后的首例。此前,埃斯顿(002747)曾斥巨资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CLOOS的全部股权。
在行业上,“并购六条”之后,电子信息是交易事件最多的领域,达到18家,涉及金额168.22亿元;其次是传统制造,涉及事件数为16家,金额为68.74亿元;第三名为能源及矿业,涉及事件数为11家,交易金额为88.54亿元。
在电子信息领域,《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半导体标的交易最为频繁。数据显示,富乐德、双成药业、百傲化学、文一科技、中创环保、至正股份、奥特维、光智科技、经纬辉开等均是“并购六条”发布后,跨界购买半导体资产的公司。
创道硬科技创始人步日欣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半导体,因为品类繁杂、细分市场规模受限等特点,天然具有并购属性。“再加上资本市场对于半导体硬科技属性和国产化市场的看好,所以半导体就成了上市公司并购的优选领域。”
在步日欣看来,半导体领域多发的并购交易,部分横向并购追求的是市场拓展,跨界并购追求的则是业务转型升级。
“二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也要注意并购伴随的风险。”步日欣谈到,比如并购后新团队、新业务、不同管理模式和公司文化,能否和收购方协同融合;并购过程中一些协议条款的安排,特别是对赌协议,是否是符合市场逻辑,均值得关注。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纳芯微(688052)100%收购麦歌恩的方案终于敲定。根据公告,麦歌恩整体估值10亿元,同时对麦歌恩创始人不设业绩承诺。
此前,在并购方案中,纳芯微曾要求目标公司在2024年-2026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66亿元,并进行补偿差价的业绩对赌形式。
步日欣表示,不设业绩承诺,是为了防止核心团队为达到业绩承诺要求,脱离企业实际情况,导致经营动作扭曲变形。“很多案例显示,并购双方在促进交易,估值匹配,业绩承诺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科技企业,目前尚且不盈利,若一口气承诺三年后几个亿净利润,未来业绩不及预期或也是大概率事件。
步日欣认为,尽管目前并购火热,但需要注意高科技项目的并购,其估值本来和短期业绩不匹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