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两个字特别在我心头萦绕,那就是“责任”。我想起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引用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的话:“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财联社10月19日讯(记者 肖良华)10月16日-18日,2024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4)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本次大会汇聚了全球风能领域的精英,深入探讨政策落地、技术创新与突破等核心议题。
展会期间,财联社记者对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风机产品线总裁娄益民进行了专访。
娄益民认为, 中国风电已进入“无人区”,需要摒弃此前靠制造实现快速发展的路径依赖,拥抱创新、让创造产生溢价,才能摆脱内卷,打破“囚徒困境”。
自研自制、深度制造提升可靠性
目前,风电行业快速迭代,但前进的基础实际上并不扎实。远景近年来一直在加强零部件的自研自制,深度参与制造环节,并对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不同运行环境充分验证,提升产品可靠性。
“自研可以让整机商在机型快速迭代背景下,满足大兆瓦机组核心部件的精细化定制要求。”娄益民表示,但若要打通风机失效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非“自制”不可。不清楚关键部件在风机系统中协同的运行机理,不能深入管理到设计和工艺的细节,只是孤立地对部件提出可靠性要求,是行业出现大量失效的主要原因。
自2009年起,根据大部件在整机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和技术难度,远景已经从变频器、变桨系统、叶片、发电机贯通至传动链层面,实现了齿轮箱以及主轴承的自制和自研。目前,远景自研叶片、发电机和变频器交付量均突破10000套。自研主轴承交付近6000套,自制齿轮箱下线近6000台。
“拿主轴承来说,从用钢的原材料到热处理等加工工艺,我们全程主导,极大加深了对产品的理解。”娄益民表示,再比如,集成式传动链各子部件“一损俱损”,远景通过自研自制,实现部件与系统的深度融合,突破“不可能三角”,同时实现风机的大型化、高性能和高可靠性。
据悉,为了批量获取极限环境下的风机运行数据,用以验证模型,远景团队成员顶着机舱高温50℃和酷寒-30℃ 在风机上现场检测,如此三年共累积约7000组数据,持续不断修正数字模型,在不同风场验证模型准确性。
风机是长寿命需求、高价值投资的设备,25年、30年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和收益状况是重中之重。
娄益民介绍,欧美一款风机从制造到测试再到小批量和正式商业化,通常需要三四年的时间,中国风电特别是海风,发展速度太快,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核心技术进行充分的测试验证。“一款产品在质量方面可能有1000个维度,部分企业可能对主要的100个维度进行了测试验证,后续运行过程中,剩下不太重要的900个维度往往会出问题。”
“海风会继续向前发展,但行业需要更加理智一些,更加脚踏实地,不能像现在这么快,有一定时间沉淀才能逐步往前走。”娄益民建议。
此外,娄益民表示,中国风电此前借鉴海外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行业进入无人区后,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标准和规范。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发展初期,中国风电通过学习欧美技术迅速成长。通过快速迭代、不断大型化,中国风电已经蹚入“无人区”。
娄益民表示,中国风电接下来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全新的探索,这意味着风机将从“制造”进入“创造”阶段,越来越大的新机组开发需要海量成本投入,包括全工况、多层级测试验证在内的大量投入都应在终端产品价格中有所体现,而不是把制造成本作为价格导向,导致创造、创新的价值无法得到市场认可。
“此前的发展阶段,国内风电企业技术积淀较少,通过制造抢市场的思维惯性还在,现在已经到了中国真正做自己创造的时候,需要建立长期主义思维,并且体现技术创造的价值。”娄益民认为。
他透露,当前风电行业“内卷”、质量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节奏过快,产品缺乏足够的测试验证。
因此,整个产业链应携手并进,整机商、核心供应链、认证机构、标准制定机构,以及广大用户要共同努力,认识到大兆瓦风电机组开发、测试、验证的价值,共同持续进行价值投入,防止不正当竞争和“价格战”。
10月12日,内蒙古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400万千瓦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和塔筒设备采购中标结果公示,为非最低价中标,业内为此感到欣慰。
娄益民表示,当前,中国风电机组在单机容量上已经超越欧美同行,如何在质量上也能遥遥领先,让中国真正成为全球的风电强国,需要风能人坚持长期主义,保持耐心与定力。未来,全球各地区尽管冲突仍然存在,但降低碳排放、控制温升幅度是人类共同的挑战和目标。当中国的大兆瓦风电机组具备了更强的成本和质量优势,新能源带来的红利将惠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