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华海清科董秘办人士表示,本次交易为“横向拓品类”收购,有利于公司整体业务规模继续做大做强; ②对于芯嵛公司的看好,主要基于标的公司在手订单,市场及客户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综合考量。
《安安访谈录》是界面财联社执行总裁徐安安出品的一档深度访谈类栏目。从投资角度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覆盖传媒创新、VC/PE、信息服务、金融科技、交易体系、战略新兴等方向。
编者按:筚路蓝缕敲钟成,上下求索知路远。这是一档针对科创领域上市公司核心高管(包括但不限于董事长、创始人)的访谈节目。他们有哪些少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公司上市前后,他们的心路历程有何变化?《对话科创家》与您一起探寻,以期远眺未来。
本期,《对话科创家》栏目的嘉宾是黑芝麻智能CMO(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
“芯片研发非常考验时间。如若其中出错,那可能就错过一个窗口期。”
▍个人介绍
杨宇欣,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负责公司业务拓展,市场推广,生态合作等方面工作。其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精密仪器系学士学位,拥有超过20年通信、移动、半导体和投资领域的工作经验。加入黑芝麻智能之前,杨宇欣在中科创达担任董事,副总裁,负责战略规划,投资与并购、市场拓展、市场宣传等工作。同时担任安创加速器董事长兼CEO。
▍第一标签
“国内智驾芯片第一股”
▍公司简介
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领先的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于2024年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其从用于自动驾驶的华山系列高算力芯片开始,2023年推出了武当系列跨域计算芯片,以满足对智能汽车先进功能的更多样化及复杂需求,同时开始拓展更多应用领域。该公司自有的车规级产品及技术为智能汽车配备关键任务能力,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先进成像及互联等。通过由其自行研发的IP核、算法和支持软件驱动的SoC和基于SoC的解决方案,提供全栈式自动驾驶能力。
《科创板日报》9月30日讯(记者 曾乐 邱思雨) 在中国智能驾驶芯片领域,2024年极具特殊意义:产品进展方面,不少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实现更多突破,竞相呈现出相关最新成果;资本表现方面,在市场的“千呼万唤”中,今年8月,“国内智驾芯片第一股”应运而生。
于企业而言,押注智驾芯片赛道,便如同“进窄门”:行业进入壁垒高、研发技术难度大……要想“见微光”,既考验企业本身的“硬科技”实力,更与其业务上的每一次重大选择紧密相关。
“选错一步,便将错过一轮窗口期。”在黑芝麻智能成功港股上市后,其CMO(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首次接受了媒体专访。
“通常一家公司的技术和业务发展上升到新的台阶,或到达一定成熟程度时,才会被资本市场所接受。”杨宇欣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成功上市增加了客户的信任感,也相应增强了整个AI智驾行业的信心。”
在《科创板日报》记者见到杨宇欣时,他刚从武汉飞往上海的航班落地。专访过后,他将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回看黑芝麻智能的发展历程,亦是相似的“黑马速度”。
从公司成立,到成为“国内智驾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用了8年时间。杨宇欣和我们分享了该公司如何一步步“进窄门、见微光、走远路”的故事。
▍“进窄门”:突破跨域芯片 性能、架构“两手抓”
目前,黑芝麻智能的产品定位聚焦在智能汽车芯片领域,产品主要包括华山系列和武当系列。具体来看,华山A1000家族芯片2020年正式发布,已在领克08EM-P、合创V09、东风奕派eπ007、领克07EM-P、东风奕派eπ008等车型上实现量产落地;武当C1200家族芯片于2023年4月发布,是行业首颗跨域融合芯片,定位于“一芯多域”和“一芯多用”。
从黑芝麻智能现有芯片来看,其两条产品线分别重点聚焦于性能与架构。
“后续,公司将不断拓展芯片品类和新产品。一方面,在现有产品线上持续迭代;另一方面,横向拓展更多产品品类。”杨宇欣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杨宇欣透露,华山系列将不断提升性能,下半年华山系列将发布A2000;武当系列则力求在架构上有所突破。“武当系列是面向中低端车型的芯片。目前车企客户急需在入门级车型里标配智能化功能,因此需要不断降低成本。”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黑芝麻智能武当C1200家族芯片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量产,可应用于L2+/L2++级别智能驾驶。“由于整车研发周期等原因,搭载武当系列芯片的爬产时间预计是2025年,大规模放量预计在2026年。”
武当系列芯片即为跨域芯片,这是近年来黑芝麻智能聚焦的芯片类型之一。目前跨域芯片最典型的应用场景为舱驾一体。据悉,目前市场上只有高通和黑芝麻智能有该类芯片,后者已取得定点项目。“公司先拿到了定点,因此有机会在国内率先实现量产。”
不过,在跨域芯片的研发过程中,黑芝麻智能亦面临不少挑战。杨宇欣坦言:“对跨域芯片来说,产品定义能力尤为重要。目前黑芝麻智能的一颗跨域芯片包含了原来四颗芯片的能力,在前端设计跑通逻辑,保证后端架构可行性。”
当前,在终端价格战的压力下,主机厂的降本压力逐渐传导至产业链上游。而架构层面的创新能够带来“质变级”降本。
杨宇欣表示,目前该公司使用一颗芯片能够替代原来3-4颗芯片的功能,约能节省200-300美金;一个系统可代替之前的3-4个系统,“又能省去几百美金”。
▍“见微光”:产品已应用于“车路云一体化”等场景
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车路云一体化。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确定了20个城市(联合体)为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这也意味着,“车路云一体化”已从封闭测试行至先导应用阶段。
政策引导的同时,随着单车智能技术进步,车路协同的建设完善,以及智能交通运营商的兴起,多方助力下,将加速更为丰富的智能驾驶场景应用落地。
从广义上来看 ,黑芝麻智能的芯片产品是边缘侧的AI推理芯片,主要面向自动驾驶以及感知相关领域,这其中有着较多应用场景。
新的应用场景方面,据杨宇欣透露,“车路云一体化”是黑芝麻智能近年来的布局重点领域之一。
“车路协同场景下,车辆和路侧都需要计算平台,单靠单车智能很难实现。”杨宇欣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认为,“黑芝麻智能的芯片已开始在许多城市部署,路变得‘聪明’后,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单车智能化的不足。路侧部署的传感器不仅能够补充车端感知能力的不足,还能起到互相交叉验证的作用。”
据介绍,目前黑芝麻智能已有较多路侧技术储备,在京津翼高速上部署了一段路,并在成都、深圳、武汉、襄阳等城市进行试点。
“‘车路云一体化’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也明确支持车路协同的发展。”杨宇欣表示,国内聚焦于路侧边缘计算的企业不多,而黑芝麻智能已在该领域持续研究了2-3年,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同时,黑芝麻智能开始关注机器人市场。该公司芯片既可用于车辆的“大脑”,也可用于机器人的“大脑”。截至目前,在机器人领域,其相关产品已应用至数百套机器人上,主要落地场景为物流、巡检等。“公司计划先在不同场景下落地,并考虑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可能性。”
对于近来兴起的低空经济领域,在杨宇欣看来,“道路感知与低空感知的本质逻辑一致,只是感知内容不同,且低空场景相对简单。”目前,黑芝麻智能的芯片已应用于无人机、无人船。
杨宇欣进一步表示,“无论是天空场景还是河流场景,事实上都比道路场景要简单。低空经济方面,最重要的是后续能否‘起量’。对芯片公司来说,一个应用场景能否‘上量’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走远路”:让更“简化”的智能产品行至远方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
“智能化技术跃迁,为整个汽车产业链带来了重构的机会。这意味着,产业链需要去接纳‘新的人’。”杨宇欣如是说。
在这其中,黑芝麻智能作为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既和中国车企共同布局海外市场,亦帮助全球车企深耕中国市场。
“我们的业务核心仍是面向中国市场。”在杨宇欣看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拥有一套自己的技术体系与研发流程。“海外车企通常面临较为复杂的标准体系,而中国车企寻求简化并保留原有基础。”
“与中国车企合作一款车型,研发周期基本在一年半至两年;而与海外车企的合作研发周期则是三年起。”杨宇欣坦言。
在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高阶智驾下沉成为行业“主旋律”。这意味着,需要“把车做得更简单,但也更智能”。
“这对于芯片厂商来说,通道其实更广了。”杨宇欣说道,“前些年,各厂商比拼‘堆料’是因为在很多场景及边界验证的过程中,具体需求不清晰。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需求边界和应用场景逐渐清晰,且向10万级车型渗透。于主机厂而言,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保证性价比,因此舍弃‘堆料’。”
杨宇欣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进一步解释称,企业出于终端产品成本考虑,需要“做减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减产品智能化本身。而是要用更“轻”、更“简化”的方式使产品更智能化。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演进,无论是车企,还是芯片厂商纷纷面临不少挑战。
在杨宇欣看来,与国际领先车企相比,国内车企在硬件配置、算力等方面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不过,数据依然是掣肘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
“这个门槛一定会迈过,但还需要时间来积累(数据)。”杨宇欣对此充满信心。
在这次专访过程中,谈及黑芝麻智能的发展,杨宇欣颇为感慨:“做芯片就像开盲盒。既包括前端的架构设计,也涉及后端的实现效果。如若芯片设计有问题,便不得不重新流片,这意味着再把整个过程重新验证一遍。”
“芯片研发非常考验时间。如若其中出错,那可能就错过一个窗口期。”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自研”之路漫漫且艰辛,但以黑芝麻智能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依然奋勇前行,持续“点亮”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