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临沂商城一快餐盒生产企业因扩大生产致流动资金紧张,临商银行为其定制设备质押担保贷款方案解决融资难题; ②临商银行针对商城地产品企业不同情况,推出贸采贷、供应链贷、科技创新贷等精准信贷产品; ③临商银行将继续优化金融供给,提供全链条式金融服务,支持商城地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财联社上市公司报道部推出“中国制造的世界时间”栏目,聚焦中资公司海外工厂、海外市场,展现全球舞台上中国制造“赶海”出击的新景象。
财联社9月21日讯(记者 王碧微)“我常说,人的一生很少这样的机遇,有这么长的时间去过夏天”提起在印尼接近两年的生活,格林美(002340.SZ)控股子公司青美邦副总经理王毅感叹道。
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的苏拉威西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红土镍矿产区之一。常年28度的气温、丰富的劳动力、临近的深水良港.....诸多考量之下,这里成为了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的第一站。格林美、华友钴业(603799.SH)、贝特瑞(835185.BJ)等产业链企业先后在苏拉威西岛上的莫罗瓦利园区建起了自己的海外工厂,这里已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最大海外基地。
红土地下的宝藏
置身莫罗瓦利,仿似来到工业时代:轰鸣的机器,纵横交错的运输管道,一根根竖立的烟囱向外喷着热气。
(莫罗瓦利园区一角)
十五年前,莫罗瓦利县还是一片荒野,因靠着海边,千余原住民以渔业为生。“我们之前常说,可能有的印尼员工前一天还在打渔,第二天就来这上班了。”格林美控股子公司青美邦车间主任刘明向记者笑着说道。
随着青山控股集团在2013年开始建设大型工业园区,莫罗瓦利在十年间经历巨变:超3000公顷的工业园拔地而起,数十家企业来到这里“淘金”,八万名海内外工人散落在园区的各个角落。
中企们的到来让莫罗瓦利迅速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也带领地区经济开始腾飞。从2018年到2023年,莫罗瓦利县GDP增长了6倍。
选中莫罗瓦利,其一望无垠的红土地的最大原因。
(位于莫罗瓦力县的Hengjaya矿区)
Hengjaya矿区是莫罗瓦利最大的红土镍矿矿区,属于澳洲镍矿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印尼PMA公司(PT Hengjaya Mineralindo)。从远处眺望, 整个Hengjaya矿区被大片的红色土地覆盖。据Hengjaya矿区现场工人李鹏飞介绍,在红色土地下约10-20米处,可以开发出低品位(镍含量1%-1.4%)镍矿,20米之下则可以开采出高品位(镍含量1.4%以上)镍矿。
镍,此前主要用于钢铁、电镀等领域。随着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三元电池的关键成分,镍已经被视为影响产业未来格局的关键资源。
“目前中国超90%的重要矿产都是从海外进口,出海去占有关键矿产非常重要。”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道。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及青美邦博物馆数据,中国已探明的镍储量约280万吨,仅占全球储量的2.45%;而印尼已探明的镍储量为5500万吨,占全球储量超40%。在印尼目前300余座镍矿中,有80%位于苏拉威西岛。
“这个矿点一年可以产出900万吨原矿,开采出来后会直接拉去几十公里外下游企业的园区精加工成钢铁、MHP等产品,然后通过附近的港口运输回中国或者出口去其他国家。”李鹏飞说。
这样的情况下,镍产品的制造成本大大降低。以MHP为例,财联社记者多方获悉,目前印尼高品位红土镍矿原矿的价格仅约50美元/湿吨,青美邦镍含量45%左右MHP的成本约为8000美元/吨,而MHP售价则高达12000美元/吨左右。
(青美邦的原矿处理区)
2020年初,印尼全面禁止镍矿石出口,只允许出口价值更高的镍产品,在印尼设厂加工后再出口也进一步成为相关企业的优选。
莫罗瓦利港口的工作人员告诉财联社记者,随着园区对于海运的需求逐渐增加,莫罗瓦利目前已经拥有14个万吨级以上的码头,整个港口每日的装卸量已经达到25万吨,年装卸量达到1.2亿吨,“等新的码头建好,装卸量能达到2.4亿吨。”印尼贸易部数据显示,今年2024年1-6月,印尼镍出口总量达到80.5万吨,同比增长20.7%。
(莫罗瓦利码头)
不过,除了印尼外,澳大利亚、古巴、菲律宾等赤道附近地区亦有大量的红土镍矿分布,选择将印尼作为出海第一站,还有其他考量。
许开华告诉财联社记者,东南亚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是公司所看重的。“目前,中国的新能源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但是以印尼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还处于发展前期,拥有巨大潜力。出海建设产能,可以更好的服务当地。”
近年来,印尼的新能源市场增长迅猛。2023年,印尼电动汽车总销量达1.7万辆,同比增长65.2%。官方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亦大力支持,今年,印尼政府还相继公布了将取消电动汽车奢侈品税和取消进口税、下调消费者增值税等政策。看中了印尼的巨大市场,比亚迪、奇瑞、五菱等国产新能源品牌近年相继进军印尼。
(印尼万隆市街头一辆比亚迪海豹)
此外,为了吸引中企投资,印尼政府还给出了关税减免、保税区免税、免所得税、十年签证等政策优惠。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之下,印尼成为新能源产业链出海的首选。
印尼“落子”并非易事
4000公里的距离,从温带到热带,从内陆到滨海,从儒家文化走进宗教大国,中国厂商在印尼建设产能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刚开始来的时候,确实面对了很多的困难,”许开华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青美邦已经成为格林美最大的海外基地,但2017年,他第一次来莫罗瓦利考察时,青美邦所在的区域还是一片沼泽。
(许开华2017年于青美邦所在区域考察 受访者供图)
海外建厂,供应链是首先需要攻克的关卡。“我们不止是自己出海,还带着供应链一起出海了。”许开华说。
青美邦厂房的建设方是许开华合作了几十年的伙伴,他带着几十个员工与许开华一同从湖北来到印尼,协助青美邦的工程落地;园区使用的货车系陕汽控股出品,挖机则大多来自三一重工,均是中国品牌;厂房内水泥等大宗采购于印尼本地,但超90%的仪器设备则是从国内采购。
(一辆陕汽卡车在青美邦的废渣处理厂)
千里的海路运输,难免出现意外。2022年,正值青美邦厂房建设的关键时期,一艘运载着配电室配电模块、钢厂房钢结构等重要物资的货船搁浅。“当时还在疫情期间,船搁浅了之后,由于涉及索赔等多项问题,船只通关流程极为复杂,导致运输周期显著延长。”青美邦副总经理龚道年告诉记者。
船只短期通关无望,为了让厂区尽快恢复建设,许开华立刻调动了国内的采购部门重新订购了一套货品,再联系了合作的运输商加急运到了印尼,“大概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新的物资补充过来了,最终这次意外对我们建设进度的影响很小。如果真的等各种理赔出来,再把货物拉出来,我们项目早就过了投产时间了”龚道年说。
在无数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2022年9月,青美邦终于正式投产。进入生产后,则面临着更多“人”的问题。
目前,青美邦的正式员工中有1700名中国员工和2700名印尼员工。其中,国内员工大多是成熟的工程师及技工,而印尼员工大部分没有接触过系统的工程学习,如何带领本地工人上手成为难题。“一般国内的新员工上手需要三个月,而印尼员工上手时间大约是国内员工的两倍”刘明说。
(三位印尼员工在进行MHP的出货包装)
王毅告诉记者,语言沟通是其与印尼员工之间相处最大的问题。对此,除了让负责翻译的同事帮忙外,王毅做了两方面的努力。首先是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目前,王毅已经是青美邦英语交流最顺畅的高管之一;再者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起带头作用,“很多印尼员工也不懂英语,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沟通,沟通效率很低。但他们其实很认真,看到你做了什么,也会有样学样,所以我可能会选择‘身教’多于‘言传’吧”。
“后来,我们还在印尼员工中选出了一部分学习很快的代表,让他们去教别的印尼员工,技术教学的沟通成本会低一些,我们的团队就这样慢慢建立了起来。”王毅说。
此外,青美邦还在园区内设置了多个祈祷室,并为当地员工准备了清真食堂、进出园区的班车等,刘明告诉记者,在公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下,目前印尼员工团队已经很稳定。
(印尼员工搭乘班车 受访者供图)
随着青美邦的建设日渐成熟,青美邦已经逐渐成长为格林美的主要利润增长点。今年上半年,青美邦的净利润已经达到4.38亿元。近日,青美邦二期全线开通,项目产能扩展至6.5万金吨镍/年。财联社记者还从青美邦获悉,当青美邦湿发冶炼镍矿的项目全部达产后,青美邦将成为仅次于青山控股集团的第二大湿法冶炼基地。
青美邦的“长期主义”
与大多数To C企业出海着重于市场开拓不同,许开华认为,如果想要实现在海外的长期发展,还需要投资当地。“中企的出海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在海外实现长久发展,除了带走当地的资源,也需要留下科技与文明,要互相成就。”
许开华告诉财联社记者,以前印尼的冶金工程主要围绕金矿、铜矿,对于红土镍矿的开发有限,因此当地缺乏相应的工程技术。加之当地院校的研究设备相对落后,印尼的红土镍矿冶金技术发展缓慢。
为了能让青美邦未来在当地拥有更多可用人才,同时促进印尼当地冶金行业发展,教授出身的许开华开始投资当地冶金工程教育。
2019年开始,印尼海事与投资统筹部、格林美及中南大学三方确定采取联合的“2+1”模式开办国际冶金工程硕士班。据许开华介绍,第一届“印尼—格林美—中南大学”联合培养冶金技术工程硕士班已经于今年毕业,该班级培养的22个硕士中多数都又回到了青美邦工作。
(中印学生在实验室)
今年8月,格林美参与投建的、中国企业在印尼建设的第一个科学实验室——中国-印尼新能源材料与冶金工程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正式揭牌。许开华告诉记者,该实验室很多设备都是印尼首台,向整个万隆理工大学开放。
总得来看,印尼更像是格林美长期出海的一个根据地。
青美邦总经理彭亚光告诉记者,目前,青美邦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预计将于2024年10月建成投产,长期规划的产能可达10万吨。由于国内市场产能较饱和,青美邦的三元前驱体将主要面向韩国、欧美等海外市场。
今年8月,格林美公告,与韩国ECOPRO下属公司ECOPRO BM双方承诺在2025年至2028年期间,ECOPRO BM将向格林美新增采购26.5万吨前驱体,以满足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新增需求。
出海7年,格林美的印尼“淘金”故事仍在继续。历史上,中国企业经历过两次大规模出海印尼,但最终都并未被印尼主流社会接纳。面对此次新能源产业链的集体出海,许开华拥有很多思考。
许开华认为,一起出海的中国企业之间一定要保持团结与更紧密的关系。“我们九死一生漂洋过海,在海外更要互相帮助,拒绝恶性竞争。”
如青山控股集团作为莫罗瓦利园区的投建方,参与了青美邦的投资,为青美邦的建设提供了很多支持。此外,格林美还在莫罗瓦利和宁德时代(300750.SZ)、青山控股集团一起投建了普青循环,进行黑粉的回收提炼。普青循环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产线预计明年投产,其生产的不同产品会给到相应的下游公司,产业链就此形成闭环。
第二,许开华表示海外厂区的“文化融合”也至关重要。
“出海,面临着地缘差异、政治差异,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建立共同的意识价值,才能实现长久发展。”彭亚光还告诉记者:“随着海外基地的发展,员工的本地化率、整体的国际化率一定会不断提升,团队的英文水平等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
此外,彭亚光认为海外项目的供应链管理也需要更加谨慎,“海外项目的计划性要求更高,需要提前三个月进行规划。在海外,由于供应链的不稳定性,缺少小部件如螺栓或管件都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停滞,因此保障供应至关重要。”
(文中刘明、李鹏飞均为化名,文中图片如未注明均为财联社记者拍摄)
(往期回顾:“中国制造的世界时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