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特斯拉计划2025年生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明年产量提高至10倍,后年产量将是2025年的100倍。 ②一天前马斯克刚刚透露,未来几周内,特斯拉有望更新人形机器人。 ③特斯拉FSD将未来3个月内、也就是大概在今年Q2,能做到比人类驾驶员更安全。
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张江,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以其独特的创新生态和前沿技术,不断孕育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质生产力。
为调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张江科学城、财联社、《科创板日报》联合推出“新质生产力看张江”。我们深入一线采访:张江的企业如何创业创新,活力四射;张江的产业如何向“新”而行,提“质”而上。
本期专访企业: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开普勒”)
开普勒CEO胡德波
一年多前,在与科技行业资深创业者杨华聊完机器人创业想法后,已在科技行业从业二十多年的胡德波与前者一拍即合,两人由此开启新的创业。
2023年8月,两人成立了新公司,胡德波任CEO,公司命名“开普勒”(全称为“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灵感来源于开普勒星球,一个被认为最有可能具备宜居条件的行星之一,开普勒公司的slogan是“专注人形机器人,解放人类生产力”。
开普勒公司选址落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纳贤路60火炬莲花科创园4号楼1楼。
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大爆发,围绕这个热点市场,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竞逐,热度一浪高过一浪。专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生产及应用的开普勒机器人,如今是张江科学城人形机器人产业版图上的极具竞争力的一家企业。
采访当天,胡德波刚从北京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回来。而在开普勒一楼办公室,在不算长的走廊的一侧,则挂满了人形机器人的产品图像。
70后的胡德波,是业界少有的一直活跃在市场一线的公司一把手。《科创板日报》记者第一次见到胡德波是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博展览馆,当时他正在调试即将演示的机器人。
在大大小小的展会现场,只要开普勒公司参展,你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或是正在接受采访,或是在调试产品,也有可能正在接待观众或客户为其讲解。
胡德波(右三)正在给客户讲解人形机器人产品
胡德波正在接受采访
胡德波在科技行业已经有20余年的工作经历,先后在华为、中兴通讯等国际科技巨头担任过海外及全球业务高管。在这次人形机器人的创业过程中,这位科技行业老兵,沿袭了在华为的行事风范,“瞄准主流的大赛道”。
当下几乎没有人会质疑做人形机器人这件事情,这两年间激增的明星公司和机器人产品数据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处在从1走向100的拐点处,身在其中的玩家更需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以避免成为险要节点时刻的“炮灰”。
开普勒机器人公司的slogan是“专注人形机器人,解放人类生产力”。
“我们的战略路径非常清晰,现阶段就是做蓝领工人的替代品。”胡德波说,对场景或对赛道的选择决定了最后天花板有多高,“工业场景环境的脏累差,决定了机器人在未来是刚需,并且这个场景的天花板足够高,企业经营上限自然不会低,甚至可以做成巨头”。
开普勒的机器人叫先行者,该系列最新5.0版本的产品正在组装测试中,近期即将发布并进入众多工业场景测试和部署,今年年底将实现小批量量产。
开普勒的人形机器人
▍“在脏累差的环境替代蓝领工人”
《科创板日报》:你如何看待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的行业现状?
胡德波:现在大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虽然目前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是全方位的,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是马斯克最先把这一波热潮带动起来,但是给到“擎天柱”领先优势其实很短,从国外的波士顿动力到国内的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积累其实已经很多,后续的差距都会逐步拉平。
《科创板日报》:为什么会被拉平?
胡德波:以前的人形机器人绝大多数是科研使用,离实际落地应用的距离其实非常远,人形机器人本身要成为一个行业或者成为一个产业,最核心的就是要几百万上千万个去落地应用起来,给社会创造价值,它才会成为一个产业。目前不管是特斯拉也好,波士顿动力也好,包括开普勒或者其他的很多公司,其实大家在落地规模上起步基本一致,这个时候其实大家的差距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往后发展的时候,你会看见每一家的战略路径带来的增长曲线是完全不同的。越往后越收敛,然后存活下来的厂家越来越少。
《科创板日报》:哪种战略路径会更有希望大规模保持增长?如果说你是投资人,你口袋里面有一大笔钱,你想要押注,现在好几十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你会压谁?
胡德波:现阶段还是百花齐放的时候,各有想法各有路数,这个时候其实很难判断,哪种路径真的是能够大规模的增长,最后成为市场的主流。当然我们自己作为从业者来讲,我们会思考的更多一点,也一直在看市场的变化,看客户的需求,或者看竞争对手,友商的一些动向,我们会不断分析。就开普勒来讲,其实我们现在主要的对标的企业还是擎天柱、Figure,不太会看后空翻、奔跑这类的研究型做法,这方面波士顿动力其实已经做的很强了。大家如果希望这一波人形机器人热潮不要成为泡沫,过几年之后不会垮掉,最后核心拼的就是大批量的应用,我们的判断还是落地为王。
《科创板日报》:落地应用上,每一家人形机器人厂商的选择也不一样,开普勒的思考是?
胡德波:我们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做蓝领工人的替代。比如工业、仓储物流、特种行业,在这里去找落地应用场景。这些场景其实都是对人形机器人有刚需,而且以前已经使用过自动化设备,比如工业机械臂、协作臂、AGV(自动导航车辆)等,对企业来讲,人形机器人就是一个新的工具人,引入人形机器人其实是非常容易非常自然的一个动作。当然,现在也有企业布局更长远的,比如说进入家庭或者是养老,这一部分需求也非常强烈。也有不少企业找到我们问开普勒什么时候能做一个照顾老人的机器人,但是你仔细分析会发现需求五花八门,以现阶段机器人的能力去实现这些需求还是非常难的。所以其实我们对家庭场景的就是判断,可能还需要5-10年的事件,因此我们大的战略就是先做工业场景,做蓝领工人的替代,再做通用泛化的家庭机器人。
《科创板日报》: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机械臂已经很多很成熟的应用在产线上了,再加一个技术要求更为复杂的人形机器人进去,这是否有必要?
胡德波:传统的工业场景用的比较多的是大的机械臂(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还有针对特定任务设计,例如仓库中的自动搬运系统的专用机器人。尽管有了这些进步,但是许多工厂和仓库现在仍然依赖人工完成任务,有一些用工环境还十分恶劣,这些给企业造成了非常高的人力成本,利润很低,同时也面临道德压力。基于这样的背景,客户在思考不同的自动化方案,寄予厚望的就是用人形机器人,一次性投入的时候,对现场环境不用做太大的改动。
《科创板日报》:那会不会出现公众市场的抵触情绪?
胡德波:对失业对这些的担忧,这个问题其实在西方国家早就探讨的比较多了,当时有这个担忧很正常。事实上如果看机器人部署的节奏,最开始是去一些人根本不愿意干的这些工位,环境极度恶劣,比如辐射、粉尘、噪音等。这些工位被替代,它给人冲击其实是一步一步的,就像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又进入到信息社会,每一波新的产业革命到来的时候,它也会创造很多新的工作岗位出来。我们现在发展机器人,也会带动一些新的就业岗位,比如说数据采集师,那就是以前从来不存在的,新创造的岗位,对人的技能要求一般也会更高,工资也会更多,以前被替代的人,慢慢也会迁移到新的岗位上。
《科创板日报》:你怎么去看待机器人服务居家养老这个事情。
胡德波:这个需求在未来就是非常刚需,如果说机器人在未来能胜任这个岗位,我相信很多人会用它,而且会带来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它真正解决人的需求。但是它的要求非常高,比工业机器人的要求高很多,成熟周期非常长。真要想进入家庭,大家对他的期待也是在另外一个层次,但现在机器人的智商都还没有到那个程度。现在绝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并没有全职保姆,也没有全职护士的,机器人进入家庭只是增加成本,并没有节约别的成本,所以这个时候它的成本要求其实也是非常高。另外就是人机交互的安全性,它一定要是要绝对安全的。所以,通过工业化的落地,解决机器人的能力问题,积累更多的数据,具身智能会越来越聪明,它的制造成本也会不断下降,最终到某一个时刻,这几个主要的瓶颈点都能够满足要求的时候,就会顺理成章的进入家庭。
▍“行业正百花齐放”
《科创板日报》:公司去年才成立,在这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怎么去解决自己的整个供应链的问题?
胡德波:我们公司是去年成立,但机器人是从2021年开始就在开发,当时只是公司的研发人员兴趣爱好在搞研发,公司成立之后,我们发布了第四代产品,所以那台机器人完整度已经很高了。9月份会发布第五代人形机器人,年底之前要小批量量产。回到供应链的问题,目前确实是不成熟的,对机器人来讲其实还是一个制约。因此我们的战略是既开放合作也垂直整合。目前是我们优势是机器人的各种零部件,比如旋转关节、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灵巧手等,这些自研比例非常高。如果要依赖供应链,后面量产的话,这部分的成本是很高的,导致售价也会很高,就没办法做到大批量落地。所以在这些环节,我们得做垂直整合自研,降低机器人的成本,尽快让它达到客户需求,能给客户产生经济效益。但创业公司就这么大的团队,不可能什么都做,我们优先干一些成本占比特别高部分,另外很多其他的部件,我们就跟技术合作伙伴联合研发。
《科创板日报》:刚刚讲的第五代机器人,现在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胡德波:成本我不太能公开,但是我们讲一下我以后的销价,会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基本版或者叫标准版,全球售价大概是3万美元,高级版,软件传感器各方面配置会更高级,还没定价,但是会贵一些。还有一个是行业定制版,给我们各个领域的大客户定制开发,我们也是跟他们单独协商定价。
《科创板日报》:现在客户有哪些比较确定的?
胡德波:海外和国内的客户都有。有几个大类的,一个是这种场景需求方,比如工业的仓储物流、特种行业,这是非常多的一大类。还有一类是AI公司或者科研教育机构。然后还有一类就是系统集成商或者应用开发商,它要人形机器人放到它的自动化解决方案里面,或者他开发一些比如说针对某个场景的一些应用。对我们这款机器人现在需求非常旺盛,现在客户是天天催我们发货,他们要赶紧测试。
《科创板日报》:之前你也去了北京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你有什么感受?
胡德波:两个感受,如果跟去年大会相比的话,今年应该是迈出了一大步,今年的机器人展现出来的状态比去年好很多,从这个表现水平就会明显的看到,这个行业是在高速发展的。第二个感受叫百花齐放,各种构型各种场景,每一家的风格和这种战略和路线都会展示出非常多的差异性。你可以理解为现在就是一个行业的早期,大家都满怀热情,各有想法,各自去实现更大的目标,所以这个时候会展现出来非常多的差异性,你去会场问一圈,每个机器人都干什么场景,可能每一家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定位五花八门。所以回到前面讲华为的优势,华为其实对赛道选择是非常精准的,华为选择的都是真正的主流的大赛道,很多小的它是不做的,它聚集资源打大仗的时候,都是选最大的赛道去打,大赛道最后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巨头企业。
《科创板日报》:你觉得现在人形机器人行业,会像新能源行业新能源汽车一样吗,大家都往这一个方向去,然后很快的完成一个行业的替代。
胡德波:人形机器人的本体这一部分的发展和新能源汽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里面涉及到的电机控制、电池、传感器,各种技术的集大成。而且早期的时候,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它也不成熟,造出来电动汽车都很贵,后边就是不断降本,只要成本低,性能好,过了拐点,它就会一下子进入到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现在电动汽车的各种指标差异已经越来越小,最后考验的就是成本控制能力。所以你看为什么现在比亚迪,汽车行业都怕它,都叫它别再打价格战了。因为它把成本控制的最好,它垂直整合到电池自己做,电池里面的矿都是自己控制,别人很难跟它竞争,他要是打价格战,把别人的利润都卷没了,它还可以自己上量,再摊低成本。做好性价比之后,如果还能够形成一个品牌效应,真正的吸引粉丝,那就更好。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加上品牌溢价,这两个东西是关键。回到机器人,也可以体现出来,其实早期的技术的差距或者算法的差距,在行业成熟以后都会被逐渐的拉平。当然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讲,它毕竟不是一个消费品,这个行业的口碑或者品牌是由客户说了算的,这种B端品牌的打造跟这种汽车C品牌打造又是两回事,讲情怀,讲品牌调性,在工业端行不通,机器人会更关注技术性能,安全性能不能用,后续服务是不是够快等等。所以从硬件本体上而言它会跟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类似的这个路径,但是对品牌打造,客户关系打造来讲,人形机器人更接近华为的那种大客户的打法,靠产品技术,靠稳定可靠快速服务,靠交付能力各方面来打造出来。
《科创板日报》:对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小米、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你觉得机器人行业未来谁会是比亚迪?
胡德波:在硬件本体方面,其实我们就是比亚迪这么一个角色。基于我们的机械构型,比如负载能力、续航能力等,能够在工业场景干活,基于这样的定位和机器人架构,我们现在成本控制做到了全球控制的最好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张江产业链群聚效应
《科创板日报》:为何会选择机器人创业?
胡德波:我是1999年去了中兴通讯,然后2001年开始在欧洲、俄罗斯、亚太做海外业务,后来去了瑞典的皇家工学院,读了硕士,之后去了华为,在欧洲负责相关业务,2012年从华为出来开始创业。一开始是做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2015年开始在机器人领域创业。当时的判断是,在通讯之后最大的一个产业浪潮其实就是机器人,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有无人机,复合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出现,并且它们已经开始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产业已经有明显增长的态势。当时是觉得自己应该加入到这样一个大的浪潮里面,去做一些事情。
《科创板日报》:为什么选择做人形?
胡德波:去年上半年当时跟杨华他们认识的时候,聊起来机器人,机器人的范围很宽泛,传统的工业臂也是机器人,协作臂也是机器人,底盘上面放个臂也是机器人,扫地也是机器人。我的判断是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行业里面的最主流的一个赛道。
《科创板日报》:为什么会选择在张江创业?这个地区对于企业提供什么帮助?
胡德波:张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高科技的代名词,当地汇聚了生物医药、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产业,有很强的产业链群聚效应。而人形机器人行业是一个人才密集的行业,张江这里有多科技企业,人才储备非常好,这对我们吸纳人才来讲是非常有益的。而且政府、园区也很重视机器人产业。总体来看,这里的创业环境等各方面还是非常好的。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张江未来也很有机会成为这个赛道的高地,这对于企业创业而言,有很大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