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通胀、失业数据均超预期,美股三大指数微跌; ②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企稳回升; ③AMD发布英伟达竞品AI芯片,股价应声下跌; ④减重平台提供“廉价版GLP-1药物”股价连涨,分析师提示风险。
财联社9月9日讯(编辑 潇湘)对于那些坚信经济表现不至于令市场沉沦的华尔街人士来说,眼下的处境正变得愈发艰难。
债券和大宗商品市场早已“预言过”的那些令人担忧的数据,在上周将风险资产的交易者也从“美梦”中唤醒,美股创下了2023年区域性银行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
在从8月初的短暂低迷中反弹后,股市多头们在本月上旬似乎正又一次屈服于对经济增长的担忧,因为以劳动力市场为代表的一系列令人沮丧的经济指标不断涌现——标普500指数目前已连续四天下跌,信贷利差以8月初以来最快的速度扩大,费城半导体指数则暴跌了12%——这是自疫情爆发以来的最大跌幅。
由于标普500指数今年迄今的涨幅仍有约13%,上述波动目前在牛市上涨的图表中看起来仍只是昙花一现,对风险敏感的资产在很大程度上仍在为未来的经济软着陆定价。然而,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其实已经逐渐开始显现。
最明显的无疑是上周五跨资产投资者之间罕见一致的交易行为。随着两年多来美联储鹰派政策行动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美股上周在那些对经济敏感公司的拖累下,加入了一个多月来困扰石油、铜和美债收益率的暴跌行情之列中。
知名财经博客网站Zerohedge就表示,过去一周股市的暴跌可能比8月黑色星期一时还要糟糕。因为8月那时只是一天的剧痛,到那一周结束时,股市已经大幅反弹。然而这一次,痛苦才刚刚开始,从上周一开始就表现糟糕最后更为糟糕,市场出现了大范围的清算……
“在按了十多次闹钟之后,嗜睡的投资者们现在可能已经意识到经济衰退的风险”, JonesTrading首席市场策略师Michael O'Rourke表示,“当你综合考虑经济数据和随后的业绩数据报告时,环境可能只会恶化。”
衰退定价
在美国市场上,债券投资者历来被称为“聪明钱”,因为无论对错,他们往往率先预判经济方向的转变。而这一回也同样如此,对经济下行风险和美联储持续降息的预期,已将两年期国债收益率推至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债市一样,大宗商品市场也同样正对消费和投资周期的前景发出了警示信号。最能衡量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两大商品价格近期均遭受了重创——油价已抹去了2024年以来的全部涨幅,而“铜博士”在过去16周之中有13周下跌。
虽然美股市场在2024年与上述跨资产领域的走势各不相同,但上周的市场确实呈现了一个明显的前兆:8月初,美国劳动力市场疲软的早期征兆导致债券收益率和股市暴跌,当时这场波动性风暴很快就结束了。但最近的异动其实反映了与第一次溃败相同的担忧——经济可能迅速停滞,美联储在没有紧急政策补救措施的情况下,几乎无法挽救经济之厄。
从某种角度看,风险资产的同步抛售可能验证了美债市场对经济的担忧更有预见性。摩根大通策略师Nikolaos Panigirtzoglou等人此前建立过一个模型,以了解股票和信贷与其他资产在乐观经济增长情景下的定价差异。该模型通过将各种资产的走势与过去的周期进行比较,推导出各种资产走势所预计的经济出现衰退的概率。
该模型显示,截至上周三,股票和投资级信贷的定价预计美国经济出现萎缩的概率相对较低,仅为9%。相比之下,大宗商品和政府债券的衰退定价几率则要高得多,分别为62%和70%。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组合经理Priya Misra表示,“我认为,没有一个市场真正定价了经济衰退的合理可能性,但所有数据都表明,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增加。目前,尽管人们对美联储9月份降息25个基点或50个基点议论纷纷,但如果经济衰退来临,所有市场都会随之变动。降息的(正面)作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渗透到经济中。”
对于管理着1600亿美元资产的宏利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经理Nathan Thooft来说,他预计美国经济放缓难以避免,但美国经济将能够避免“实质衰退”。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的公司在最近几周减少股票持有量。Thooft指出,这与其说是受美国经济大幅下滑的担忧所驱动,不如说是由于技术面和看涨情绪减弱、估值偏高、大选将至和季节性因素共同所致。
目前,一个令人感到不安的现象正存在于美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化中。上周,2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自2022年年中以来首度摆脱了倒挂的局面。纵观历史,统计数据发出的信号无疑是不祥的,过去四次经济衰退都是在收益率曲线再次转为正值之后开始的。虽然近年来过长的倒挂周期令人们开始质疑收益率曲线是否还是经济衰退最可靠的预兆指标,但眼下也没人能保证该指标就已然失灵。
德意志银行策略师Jim Reid在上周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无论你倾向于如何解读,一条正斜率的曲线(如果我们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话)很可能会带来一个关键时刻——即收益率曲线在本轮周期中究竟是完全没有起到预警衰退的作用,还是它的作用是否只是比历史上的其他周期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