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上海首例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植入手术近日在华山医院完成; ②其中用到的脑机接口产品NEO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预期将取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③上海市科委表示,上海聚焦侵入式、半侵入式赛道,力争2027年脑机接口产品在国内率先实现临床应用。
《科创板日报》9月7日讯(编辑 朱凌)在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征途中,大脑意识的物理基础是什么,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终极谜题之一。在物理学中,有两种主要的理论来描述自然界的现象: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大多数研究人员倾向于用经典力学来解释大脑活动。而来自美国韦尔斯利学院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意识可能植根于量子过程。
迈克·维斯特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实验发现,一种与大脑神经元内被称为“微管”的蛋白质聚合物结合的药物,可以延长被麻醉大鼠无意识状态的时间。这一发现不仅支持了麻醉剂作用于微管的观点,更为量子意识理论提供了潜在依据。
在经典力学中,意识被视为神经元活动的产物,是大量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互作用的结果。
然而,量子意识理论正在挑战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意识本质上是量子态的。大脑内的微管的量子振动能够以一种超越经典力学的方式,整合并处理信息,从而产生意识体验。微管则是神经元内潜在的量子信息处理单元,被视作“量子处理器”。
维斯特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假设,通过观察麻醉对大脑的影响,来探究意识的物理基础。他们发现,当给大鼠注射一种能与微管结合的药物后,大鼠在麻醉气体作用下昏迷的时间明显延长。这一结果支持了麻醉剂作用于微管引起失去意识的观点,从而间接证明了微管在意识产生中的关键作用。
这项研究对传统理论构成了挑战。如果麻醉确实通过作用于微管来影响意识状态,那么这很难用经典物理学中的电化学反应来解释。
维斯特表示,“当人们接受意识是一种量子现象时,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将进入一个新时代。量子意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观,是我们能够以一种更自然、更全面的方式与宇宙相连。”
“这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麻醉原理,并将影响我们对各种相关问题的思考,如昏迷患者或非人类动物是否具备意识,锂等神秘药物是如何调节意识体验以稳定情绪的,阿尔茨海默氏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是如何影响感知和记忆的,等等。”维斯特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