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蚂蚁集团成立数字支付事业群,加快创新支付产品发展,巩固支付底盘。 ②数字支付事业群和支付宝事业群建立轮值总裁制。 另据最新消息,菜鸟CFO刘政加入蚂蚁集团,将接替韩歆毅出任CFO 。
《科创板日报》8月25日讯(记者 徐红)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泌尿男科学部主任王忠教授讲述了他和手术机器人结缘的故事:
“我和手术机器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01年。那个时候我正在美国读博士后,对刚刚兴起的机器人手术好奇不已,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一个机器人学习班,并在现场观摩了美国教授操作国外品牌的手术机器人,为患者进行手术。
但在当时,对于我来说,尽管对新技术很渴望,内心却清楚地知道,我们中国医生可能很难用得上这样的产品。所以这件事,也就这样过去了。
又过了大概7、8年时间,虽然国外品牌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到中国大陆市场,但当时在内地,外科仍以开放手术为主,别说机器人手术,连腹腔镜微创手术都还是刚刚起步。不仅手术量少,设备也很缺乏,超声刀并不常见,我们基本只能借助电凝钩去做一些简单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所以对于很多中国医生来说,手术机器人更是遥不可及。
我是国内较早一批使用国外品牌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医生,我用下来感觉用机器人做手术确实有很好的优势。但国外手术机器人非常昂贵,从设备购买到后期维护,还有耗材的使用,都需要金钱投入。
后来,我听说有一家本土企业正在研发手术机器人,所以一直保持着密切关注。”
王忠教授口中所说的这家本土企业,正是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创®机器人”)。
微创®机器人是国内第一批从事手术机器人技术攻关的医疗器械产业化团队,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研发。2015年正式成立公司之后,又进一步拓展至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其他多个领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目前,微创®机器人是全球唯一一家业务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经皮穿刺和医美六大“黄金赛道”的手术机器人公司。
▌“医工合作”做实研发
“虽然我对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充满了期待,但我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很快用上,毕竟研发这样一款产品绝非易事。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研发速度比我预期的更快,在疫情期间的一次会议上,我惊喜地看到了图迈®机器人的亮相。当时,我就迫不及待地上手操作了一回。”王忠教授回忆道。
“图迈®”是微创®机器人自主研发的一款腔镜手术机器人,而这一次的“偶遇”是在图迈®获批前夕。2022年1月底,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成为国内首款获批并投入临床应用的国产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
泌尿外科是此次图迈®获批的首个适应症,这也是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最多的科室。据悉,手术机器人在泌尿外科领域的运用主要有3种术式,包括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RALRP)、机器人辅助肾分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膀胱癌根治术。其中,RALRP又是机器人辅助泌尿外科手术的主要术式。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用的应该是‘图迈®’前一代的机器,虽然产品不差,但这代机器对比国外机器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王忠教授说,因为期待国产手术机器人能有更好的表现,而微创®机器人又希望自家产品可以更加贴近临床需求,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合作对图迈®机器人进行“再研发”。
在王忠教授的撮合下,2021年下半年,图迈®机器人在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室落地安装,开始试用。期间,王忠教授团队与微创®机器人工程师并肩作战,医生在实操中对机器人提出改进意见,公司研发团队则及时响应作出改进。
这种几乎同步的“前线研发”,让图迈®机器人进步神速。“就这样来来回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和优化,不到一年时间,第二代的图迈®机器人终于成型。这个时候再上手,我就感觉,图迈®已经可以媲美国外手术机器人,两者几乎不分伯仲。”王忠教授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图|王忠教授操作图迈®机器人做手术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二代产品于2023年10月获批。对比一代产品,二代产品在泌尿外科基础上又新增了妇科、胸科和普外科术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获批的腔镜机器人,尤其是四臂腔镜机器人数量仍较少,且已获批产品的适应症范围较局限。因此,在王忠教授看来,微创®的图迈®机器人是难得的可以对标国外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品牌,这不仅是一款四臂机器人,并且获批适应症与国外品牌手术机器人同步,除泌尿外科以外,还覆盖了妇科、胸科和普外科。
手术机器人的四个臂各有用途。据王忠教授,其中两条手臂分别代表了主刀医生的左右手,一条手臂代表了医生的双眼——它自带光源,装有多个摄像头,能把脏器放大数十倍,并以三维立体画面呈现给医生。此外,还有一条手臂担当了传统手术中主刀医生的助手。
“因此,四臂机器人不仅操作简单手术不在话下,还可以做复杂手术,但如果是三臂或两臂的机器人,可能就会受到一些限制。”他说。
▌国产崛起的一个缩影
“机器人灵活的‘内腕’可消除医生手的颤抖,突破人手操作的局限”、“视野高清,术野图像可放大10-15倍以上,即便是细小的血管也能一目了然”、“采用最先进的主-仆式远距离操作模式,可以遥控操作,避免术者与传染病患者的直接接触”......
因为有着传统手术所没有的优势,能够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同时带来传统手术无法企及的手术效果,所以手术机器人被认为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特别是在执行类似前列腺癌根治术这样的高难度手术的时候,腔镜手术机器人可以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手术机器人做泌尿科手术是最合适,也是最能解决问题的。”王忠教授表示,以前列腺癌为例,前列腺长在骨盆最底下,而盆腔的空间非常狭小,尤其是男性,以往医生不管是通过腹腔镜还是开放手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如果能借助手术机器人,不仅这个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加上手术机器人有放大视野的功能,微小的血管和神经都可以清晰呈现在眼前,因此肿瘤病灶也能切除地更加干净。
“如果肿瘤没有切除干净,那就是阳性,切干净了就是阴性。在国际上,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切缘阳性率一般是20%-30%,在我们公利医院这个数据大约是15%左右,而如果有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那么这个数据还可以进一步下降到6%-7%。这是因为视野放大后,医生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王忠教授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另一方面,切除肿瘤病灶及前列腺之后,医生还需要完成膀胱尿道吻合术,也就是对患者的尿道和膀胱进行缝合接通,恢复其连续性。而这个时候如果有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同样可以事半功倍。
“缝合得好,后期伤口就长得好,不容易出现并发症,缝合不佳则有可能给患者带来长期漏尿的风险。一般来说,如果是传统手术,总会有20%左右的病人在术后出现尿失禁。但机器人手术能大大改善这种情况。”他说,很多患者做了机器人手术,拔掉导尿管,不一会儿就能恢复小便功能。但如果不是用机器人做手术,就很难达到这种恢复效果。
从肾上腺、肾脏,再到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可以说在泌尿外科,几乎所有的手术都能用手术机器人来做。但在王忠教授这里,并非所有的手术都会用到手术机器人。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院的机器人设备不够用。另外,用机器人做手术相对还是贵。
“所以能用腹腔镜等其他手段解决,并且可以达到相同疗效和安全性的,我就选用其他办法。只有那些用机器人做效果是最好的复杂手术,譬如需要保留一些器官或者重建体内功能的,我才会向病人首推机器人手术。”他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因为参与了“图迈®”的研发,对产品颇为了解,据悉在上海地区,公利医院是首家购买并安装了这款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但事实上,“图迈®”只是其中之一,在公利医院泌尿外科,国产医疗器械的身影还有更多。
“泌尿外科是一个器械高度依赖的科室,需要用到的器械有很多,如膀胱镜、输尿管镜、经皮肾镜、腹腔镜等。如果没有器械,泌尿外科里能做的手术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现在在泌尿外科,我们医院已经以国产器械为主,特别是最近三年,我们基本都是优先购买国产品牌。”王忠教授表示。
在他看来,不仅仅是手术机器人,近年来国产医疗器械发展进步神速,很多药物和器械完全可以媲美进口产品,但价格便宜不少。“因此如果相同一个手术,使用国产器械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而病人又可以少花钱,那么我们肯定是全力支持国产。”他说。
▌“能人所不能”
2006年,国外品牌手术机器人首次登陆中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何超对手术机器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机器人手术的神奇同时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我还是在读研究生,了解到科技部有机器人相关科研项目后,我们积极申报并取得成功。靠着翻阅大量的研究文献、视频资料以及进行大量实验,2009年,我们团队终于研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腔镜机器人样机,并成功进行了动物胆囊摘除试验。”微创®机器人总裁何超博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2011年,何超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学,这是世界顶级的手术机器人研究机构之一。在霍普金斯两年,何超认为自己收获最多的就是学会了如何通过“医工结合”,从临床角度及患者的需求出发,不断地去进行创新产品的开发和优化升级。
回国一年后,也就是在2014年,得知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简称“微创®集团”)有开发手术机器人的想法,何超便毅然决定加入微创®,作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启动腔镜手术机器人项目(当时是微创®集团的内部孵化项目)。紧接着在2015年,微创®集团又成立了微创®机器人公司。
“当时中国的医疗机器人产业还未起步,我们又是第一家进入这个领域的本土企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所以在前面的5年时间里,我们一直是集中力量攻克最艰难的技术。期间,包括控制器、内窥镜、软件算法等在内,我们储备了一系列底层技术,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忆公司发展初期,何超这样谈到。
练好了基本功,微创®机器人在2019年正式进入临床阶段,并在当年完成了中国的第一例手术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自此,公司便驶入发展快车道:从“图迈®”、“鸿鹄®”,到Mona Lisa前列腺穿刺机器人、R-ONE®血管介入机器人......短短几年里,微创®机器人将多款产品推向了市场。
然而,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微创®毕竟还只是后起之秀,面对国外品牌机器人这样实力强大的劲敌,它的生存空间又能在哪里?自踏入这一行起,何超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他认为,国产手术机器人只有切实解决了临床痛点,并能创新场景应用,能人所不能,才会有机会脱颖而出,甚至引领行业的发展。
因此,微创®机器人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鸿鹄®骨科机器人是公司第二款获批上市的手术机器人产品,用于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和“图迈®”一样,“鸿鹄®”也属于深度医工合作产品,是微创®机器人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历时5年的产学研合作成果。
“虽然在‘鸿鹄®’问世之前,国外已经有成功商业化的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但对于国内的临床医生来说,它的操作仍然不够简便高效,特别是其截骨工具和机械臂还是固定的。而‘鸿鹄®’的突破之处就是搭载了我们首创的多合一截骨板,可以实现更高效的截骨,更加符合临床医生的操作习惯。”何超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如此,不仅可以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还能极大地提升手术效率。何超表示,“操作‘鸿鹄®’实施关节置换手术,不仅可以将置换关节角度误差降至0.5°,还能把手术时间缩短约一半,出血量减少30%以上”。
与此同时,图迈®机器人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5G远程手术的探索。截至目前,已经完成超过200例的5G远程手术,且成功率100%,成功实现手术距离最远、术式最复杂、适应症最广泛、连台次数最多、世界首例纪录最多等多项创举,创新引领中国乃至全球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及产业升级。
▌破局商业化
尽管在技术和研发上势如破竹接连取得进展,但对于微创®机器人来说,这些成绩最终仍然需要转化为商业上的成功,也只有这样,公司才能走得更远。
从公开的财报来看,2023年微创®机器人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较上年增长384.2%,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核心产品图迈®、鸿鹄®全面推进商业化带来的销售增长。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 “图迈®”自2023年10月获批多科室应用后,其终端销售进一步加速。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多个省份累计实现近20台中标,并有多家中标医院为国内头部三甲医院。
在海外市场,“图迈®”的表现更是令人振奋。据何超,“图迈®的海外商业化虽然去年才开始,但截至目前其订单已经超过10台”。
而鸿鹄®作为首个出海的国产手术机器人,也是目前“第一且唯一”获得中国、美国、欧洲、巴西、澳大利亚五个国家(地区)批准上市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已经成功落地中、美、欧众多医院,并在全球范围内完成1300余例临床手术。
何超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参与国际行业会议及展会,微创®机器人很好地树立并提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认可度及学术影响力,帮助更多的海外医疗专家、学者及患者认识并深入了解微创®的机器人产品,这些努力最终转化成为商业上的价值。
“在今年的国际机器人手术学会年会(SRS 2024)期间,来我们展台参观的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络绎不绝,数百人排队试驾了我们的图迈®机器人并给出极高评价。”他说。
也正是看到了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即使近两年市场环境偏弱,何超对未来依然充满着信心。
在公司发展早期,临床上对国产手术机器人往往会持怀疑态度,微创®想要寻求与医生的合作都会面临困难。但时至今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携手公司,共同探索5G远程手术技术。
“在SRS会议期间,海外专家试驾过后同样对图迈®机器人一致称赞,评价其整体性能已跻身国际一流行列。特别是微创®机器人领先的远程手术解决方案,让这些专家倍感意外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们的肯定和认可。”何超说。
面对投资者对公司自主盈利能力的担忧,他则认为,微创®机器人在坚持做好产品、服务和应用之后,把业绩做起来是迟早的事。
“再过一两年,我们就有望达到盈亏平衡。”何超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得益于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加上战略聚焦及降本增效等措施的实施,2023年微创®机器人自由现金流净流出从22年底的超11亿元降到6.7亿元,公司财务表现已经明显改善。而随着在手订单的陆续执行,情况只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