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这座山海之城,苦练“脚上功夫”|新经济地方志
Play
语音播报
00:00
/
00:00
00:00
①福建莆田,中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运动鞋产地之一,年产16亿双。
                ②面对东南亚的挑战,莆田仍是国内外一线运动品牌首选的生产制造基地。
                ③莆田鞋“1+N”的品牌建设已经启航。

财联社上市公司报道部推出新经济地方志栏目,聚焦区域经济,聚焦产业集群,展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当下,各地方谋求发展“破局”的新图景。

财联社8月24日讯(记者 王肖邦 陈抗 梁祥才)普通人一天平均要走7500步,一生要走2.74亿步,差不多相当于赤道长度的6倍。

有的人走的多些,有的人走的少些,但都需要一双鞋。

福建莆田,中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运动鞋产地之一,年产16亿双,占到全国产量十分之一。

尽管外界不乏刻板印象,但在鞋产业链上,莆田的地位举足轻重——国内外知名品牌运动鞋在当地几乎都有代工,鞋业对莆田经济也贡献不菲,创造出千亿年产值的同时,更提供超过50万的就业机会。

就是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如今面临再出发的新局面。

能“干掉”库存吗?

“鞋类经销商,或者品牌鞋店,最大的痛点,你知道是什么?”古玮明问台下听众,停顿了几秒。

“是库存!”他以揭晓谜底的口吻说道。

“鞋店卖鞋,就要大量进货,要在货架上摆满各种款式,要备好每个款式的不同尺码,要定期更换新品。当这些成品鞋不能及时卖掉,会怎么样?” 古玮明顿了顿,“对,就成了库存!后续只能打折再打折处理。”

古玮明是一位出色的演说者,懂得如何铺设悬念,让话题引人入胜。

“等库存消化完,鞋店一算总账,也许根本赚不到什么钱,甚至还会亏钱!” 他露出感同身受的遗憾,接着,话锋一转,“这种卖鞋的模式,有没有可能被改变?”

“有!”古玮明不容争辩的接过自己的提问。

(双驰科技总经理古玮明分享鞋业模式创新,财联社记者摄)

传统模式,可以“颠覆”

古玮明的身份是双驰科技总经理。

双驰科技是当地一家从事定制鞋业务的“明星”企业,其母公司双驰企业是莆田市鞋业协会会长单位,为迪卡侬(Decathlon)、索康尼(Saucony)等知名品牌代工。

古玮明介绍,双驰科技从2016年开始,就在探索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到鞋店买鞋子,就像到眼镜店买眼镜一样。”他称之为,“如同‘验光配镜’的‘量脚定鞋’新商业模式”:

在这个商业模式下,顾客进入鞋店,首先会站上一台足部检测仪。仪器在15秒内获取脚型、足压、步态等特征数据,据此设计出个性化的鞋款。

接着,设计好的鞋款,以数据形式,从后台发往双驰科技的智能工厂——最快2小时即可出厂。

最后,等上5至7天,一双定制款新鞋,就会由快递送到客户的手上。

(双驰科技研发的足部检测仪,财联社记者摄)

这是完全不同以往的购鞋体验。

古玮明解释,“平时买鞋,只能选择鞋码,鞋码是长度,是一维的,但人的脚是三维的,还有宽度和高度。”

定制的鞋款,同时考虑到脚长、脚宽和脚厚,所以更贴合、更舒适——舒适,是定制鞋最核心的卖点。

“为了跑通这一商业模式,我们用几年时间,打造了一条原辅料柔性供应链。”他介绍,传统制鞋生产线,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但“消费者先下单,工厂快生产”的定制模式,需要专属的柔性供应链作配套。

定制鞋的生产成本,比流水线量产的同类鞋成本高——这是预料之内的,零售价格多落在500-1000元段——而古玮明认为“量脚定鞋”的商业模式,对价格能有一定程度“脱敏”。

他的信心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生活中两成以上的消费者存在买鞋难的困恼。

这些消费者要么因为脚型“不标准”,在市面上难以买到适合的款式,要么因为年纪、工作等原因,对鞋的舒适性有强烈的需求,这两成消费者是定制鞋的“刚需”客群。

另一方面,回到门店库存问题上,因为是“量脚定鞋”,门店只需要摆设少量样鞋展示,不再需要购进大量的成品鞋,因此就告别了库存挤压的最大痛点。

这对渠道终端堪称“福音”。

“卖鞋成为快周转、轻库存、高毛利的一门生意。这是颠覆性的。”古玮明说。

东南亚,有何惧?

力奴鞋业是安踏的供应商企业,拥有上千员工。富有激情的总经理林金星很乐于向到访的客人,分享他对莆田鞋业何去何从的思考。

(力奴鞋业总经理林金星,财联社记者摄)

林金星说,莆田鞋业强在“产前”、“产中”环节,当地有强大的原材料供应链、成熟的制造工艺和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生产出来的鞋,品质毋庸置疑。

“这是东南亚比不了的。” 他语气泰然,莆田始终是国内外一线运动品牌首选的生产制造基地。

至于近些年,之所以部分国内鞋企前往东南亚设厂,林金星介绍,主因是迫于关税压力以及海外客户的订单转移。

如果就产品品质,或者考虑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成熟度来论,东南亚并不具备挑战莆田的实力。

“何况,国内鞋厂通过优化管理,以及提高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也能够有效提升成本端的竞争力。” 林金星说。

在莆田,力奴是第一家启用机械臂智能生产线的鞋业企业,数智化升级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从而强化了企业的竞争力。

“莆田鞋业真正要补的短板,” 林金星说,“其实主要还是品牌。”

从品质到品牌,步步为营

在莆田,鞋业规上企业有366家。

这座山海之城完整布局了“化工新材料-化学纤维-纺织-鞋材-鞋服制造-电商-贸易-物流”的全产业链。

耐克、阿迪达斯、彪马、斯凯奇、安踏等知名品牌的核心制造商和供应商聚集于此。

(运动鞋产线,财联社记者摄)

唯独莆田本土品牌有什么?外界此前印象模糊。

发展自主品牌,因此成为莆田鞋业人一直以来的“夙愿”。

而这一情况正在改观。

“莆田鞋‘1+N’的品牌建设已经启航。” 莆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宇介绍。

“1”指的是“莆田鞋”这一区域品牌,“N”指的是细分领域孵化的N个自主品牌。

这一品牌体系的建设逻辑是,通过打造“莆田鞋”的全新公共形象,让更多人对“莆田鞋”建立认可,进而助力一众莆田自主品牌开拓市场。

2022年2月,莆田市政府授权莆田市鞋业协会申请注册“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成功获批,成为全国率先发展区域品牌的城市之一。

“莆田鞋”线下旗舰店随之在北京、莆田两地设立,店内集合了数十个被授权使用“莆田鞋”的自主品牌,成为人们重塑对“莆田鞋”印象的实体场域。

随着“1+N”品牌体系逐渐推进,莆田自主品牌企业已经达到50多家,今年上半年营收平均增长20%,其中实现超亿元营收的成品鞋品牌企业有4家。

莆田鞋品牌化之路有条不紊,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鞋业尽管传统,却是推陈出新、“永不消逝”的刚需产业。

今年上半年,莆田鞋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鞋靴直接出口额,同比增长6.2%,当地鞋业稳步向前。

“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一位鞋厂负责人说,村上春树的这句话,令他印象深刻——某种意义上,年产数以亿计运动鞋的莆田,也是为此,在苦练“脚上功夫”。

(往期回顾:新经济地方志专题)

新经济地方志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