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机构评论偏向空头。
财联社7月22日讯(研究员 陈侃迪)近日,国内多家期货交易所同时发文,将从2024年10月25日起对部分期货和期权交易征收申报费。
据了解,该新规对市场的短线交易或起到限制作用,不少私募交易员及期货短线交易者对此异常关注。
从此次交易所新规的内容来看,都相约提到了对一些品种收取申报费。例如,大商所发布显示,自2024年10月25日交易时(即10月24日晚夜盘)起对聚氯乙烯、聚丙烯、乙二醇、苯乙烯、焦炭等十多个期货合约及全部期权合约收取申报费。
内容还显示,申报费按日收取,期货合约申报费按合约统计,期权合约申报费按合约月份统计。各期货、期权合约收费标准如下:合约申报费=∑(客户或者非期货公司会员当日在合约上各档位信息量×该档位收费标准)。
什么是申报费?如何收取?有何影响?
对于此次的新规,有部分投资者尚未理解何为申报费以及相应的细则。
有业内人士指出,“所谓申报费是指投资者在对期货和期权合约进行报单、撤单、询价等交易指令时所产生的费用。通俗点说申报费就是挂单、撤单费用,只要交易者把单子挂出去,不管最后是撤单还是成交,就需付出相应申报费。”
“而申报费的公式,信息量*档位收费标准,其中信息量指的是报单、撤单、询价等交易指令笔数之和,档位收费标准则是指信息量超过一定数量(4000笔或更高)后会根据档位调整的收费规则。”上述人士补充。
从期货市场的基本交易规则来看,普通的人工交易或难以达到每日4000笔的报单或者成交操作,较为低频的量化期货策略也难以达到,因此该规则针对的就是量化高频交易策略。同时,公募基金中只有低频交易,因此所有从事高频交易的都是私募基金。
“申报行为本身会产生一定成本,通过收取申报费不仅可以覆盖这些成本,还有利于信息统计和强化监管效能。” 东亚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表示,对我国而言,期权业务起步较晚,初期采取减收或免收政策以促进市场发展。
随着业务量逐渐趋于正常,恢复收费是市场成熟的标志。景川补充道,限制量化交易通过增加高频交易成本,可以有效抑制可能引发的市场虚假申报和大量频繁报撤单等异常交易行为,从而维护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响应《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高频策略或难以存活
财联社注意到,期货交易所这一新规的出台或是为了响应此前证监会的“降频降速”发声。7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发文表示,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持续加强程序化交易监测,推动高频交易降频降速,研究明确对高频量化交易额外收取流量费、撤单费等标准。
“事实上,从去年底开始,对于量化的严监管政策就一直在推进”,一位从事量化高频的研发人员雷某向财联社称,随着《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的逐步落地,高频类的策略基本难以维续,如果公司还想存活下去,只有策略转型一条路可走。
根据中国中国证监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超过20%,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在过去3个月下降近6成。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交易速度最快的就属期货类的高频交易,相关的数据分析往往在微秒甚至纳秒的级别上展开。
“此外,量化高频的前期投入非常大,相关机械设备、程序员、策略测试费用等都需要百万级别的启动资金”,研发人员雷某进一步解释到,以开发某期货交易所的一个品种策略为例,首先需要在交易所附近托管设备,从物理上缩短报单和成交的时间,哪怕只是提高几微秒的时间也可以大大增强策略的获利能力。其次要针对该品种进行策略测试,而测试环节必须用真金白银来做,仅这一环节一个品种一个星期所消耗的资金就在5到6万元左右。
“除了这些费用,还要需要购买期货交易所的多档行情,否则交易速度会降低,而仅一家期货交易所一年的多档行情费用就高达十几万”,雷某说,现在公司取消高频策略的交易,等于之前的投入全都打了水漂。
财联社从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士处获悉,受监管以及市场对量化的限制,目前有不少相关量化产品出现亏损,甚至出现产品清盘的情况,而这些量化产品并非都是高频策略。
根据私募排排网上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公布量化CTA产品净值的私募基金中,共有607只产品,其中有376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达62%。
对于新规后的市场,有私募从业人员预计,在期货交易所施行该申报费新规后,量化高频策略基本不会再运行。从业人员坦言,“一般而言,手续费会占到高频交易总成本的80%以上,高频交易本来就是薄利多销类型,盈亏比并不高,手续费稍微多收一些策略就会大幅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