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券商开启新一轮校招,至少包括16家券商发布秋季招聘; ②有地方国企通过券商公告,为招聘高校人才开放3300个优质岗位; ③从校招岗位数量来看,投研人员、科技人才需求较多。
财联社7月21日讯(记者 林坚)财联社记者获悉,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加盟申万宏源证券,并以首席经济学家身份参加公众活动。这是2023年以来,第六家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发生变动,民生证券、华西证券、德邦证券、方正证券及华福证券等5家券商都有相应变化。
赵伟于7月19日以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身份参与座谈会
2024年是杨成长掌印首席经济学家20个年头,却也是他告别申万宏源的年份。赵伟接棒,将会如何继往开来?赵伟在研究领域已超过20年工作时间。履历上来看,赵伟拥有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国际金融等,2013年至今,曾先后在东方证券、长江证券、开源证券以及国金证券研究有过任职。2020年6月,赵伟加盟开源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副所长,这是赵伟出任首席经济学家的第一站;2021年11月底,赵伟官宣加盟国金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弥补此前国金证券空缺了11年的首经位置。在长江证券研究所期间,多次上榜新财富,他曾表示“对研究的挚爱,始终不渝”。
杨成长掌印首席经济学家20个年头
自2004年开始出任该职务,他在研究领域的深刻造诣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一直是行业共识,但1963年出生的杨成长却已经接近退休年龄,对于经济学家的工作,杨成长曾分享过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他理解中,经济学家的分析研究更接地气,符合实际,要有多维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978年,15岁的杨成长考上了安徽省肥西县师范学校,正式以中专生身份,走进县城,走进社会,一晃已经是46年。早已是经济学博士身份的杨成长,奉行的理念是生活出发,这是他作为“草根经济学家”的坚持。他说,要从生活出发,用好知识和话语权,更主动和充分地,融入更好的新时代。他还坚信,就是把最艰深的东西化为浅显易懂,要让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人,能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尽可能多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
作为卖方研究的重要人物,杨成长具有丰富的经济研究、政策咨询以及管理经验。杨成长同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身份多样,包括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专家等等。杨成长具有丰富的经济研究、政策咨询以及管理经验。
在出任首席经济学家之前,从2001年开始,他就开始研究所组织和策划工作,担纲副所长一职。业界所熟悉的,是他在宏观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确立了将宏观、产业、金融和政策有机结合的宏观研究的定位,推动宏观政策研究的咨询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在国内机构投资者中产生了相当影响。
与此同时,杨成长是为数不多来自证券业的政协委员之一。杨成长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多项提案,涉及资本市场建设、数字经济、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发展等内容。他强调要防止资本的野蛮生长、无序扩张,并引导资本有序进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
杨成长在金融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提出当前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往往在于研究方法陈旧、研究资源不足。他强调需要政府机构、学界、金融机构和金融研究机构等同心协力,共同研究,逐步突破。记者留意到,他在多个论坛和会议上发表演讲,提出要加快建立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经济信息发布主体,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标准等建议。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发展的第三十四个年头
今年是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发展的第三十四个年头,作为中国证券史上成立时间最早的研究所,其成立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申万宏源研究的发展史基本是我国一部证券研究的发展史。也与业内有别的是,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也是目前业内唯一将研究所放在子公司运作的,即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被业界视为研究业界的黄埔军校,对业界内外输送了大量人才,现在排名靠前的研究所、知名的分析师或是高管中,不少都有申万研究的烙印;申万宏源研究所也鼓励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员工,培养高素质人才,对研究出身人才委以重任:
今年年初,申万宏源研究所所长周海晨担任申万宏源证券执行委员会成员。目前,周海晨仍担任研究所总经理。周海晨具有18年的证券研究经验,13次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被评为白金分析师、钻石分析师、双钻石分析师。
申万菱信董事长陈晓升是申万宏源老人,2004年以来,在申万宏源担任研究总经理,主持申万研究所的经营管理工作,管理研究所长达15年,开创多个业界先河。
现任申万宏源证券执行委员会成员、首席风险官李雪峰就是最早加入申万宏源研究所的分析师之一,曾在研究领域,出任过渤海证券研究所和国都证券研究所所长。
卖方研究第一位新财富白金分析师赵金厚今年6月于申万宏源光荣“退役”,能在研究领域从一而终干到退休的并不多见。除了赵金厚,申万宏源研究还涌现出如张晖、张岚、林瑾、罗鶄、詹凌燕、周小波、付娟、王智慧、叶培培、陆玲玲、殷姿、万建军、童驯、李慧勇、孟烨勇、刘晓宁一系列明星首席分析师。最近,刚刚辞任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的黄燕铭同样就职过申万宏源研究所,是前申万研究所副所长。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也不可忽略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卖方研究的竞争,作为老牌研究所,申万宏源研究所的“声量”有调小的趋势。2015年,申银万国证券与宏源证券合并组建申万宏源证券,两个研究团队顺利完成融合。伴随着融合,人才流失也困扰申万宏源证券研究,这是行业的共同困境。据记者了解到,申万宏源研究目前拥有超过300人的证券研究服务团队。
五个课题看申万宏源研究未来发展
目前来看,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还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现行卖方研究有哪些参考意义?
一是高度重视研究体系建设,持续迭代与升级。
做研究从申万做起,曾被视为是卖方研究入门的一个优先选择。申万宏源研究所拥有证券业“黄埔军校”的美誉,是行业内唯一的连续十九次跻身《新财富》“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本土金牌研究团队”两项最具含金量的重量级团体奖项的证券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培育“百年团队”为梦想。其中,就离不开作为老牌研究所,申万宏源研究所一直坚持的研究体系要迭代更新,从而保持研究的有效性,这一选择。
2008年,研究所在市场上首次提出“预期差”理论,后续几年创立并不断优化了以“一表两会”(一表指“关键假设表”,“两会”指研究执委会的周度例会和分析师的月度观点交流会),在实践过程中,“驱动力+信号验证机制”、“基本面趋势投资”等研究思想开始显现价值;2014年,研究所还提出了“驱动力VS生命周期”的分析框架,对新经济行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匹配企业所处不同阶段的估值方法。近年来,研究所顺应市场需求,加大了资产配置的研究和应用。
二是建构研究服务证券业务的高效完整服务模式。
杨成长曾在申万宏源研究三十周年复盘了申万研究的发展逻辑以及打法的迭代,这同样受用在当下。他就提到了研究业务的完整服务模式,其中就涉及与其他业务的渗透问题。
他说,研究要向业务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渗透深了,跟着业务需求跑,研究就会七零八落,失去了整体和系统优势。研究只按照自身逻辑体系来,完全不顾业务需求,又很难满足业务个性化需求。研究向业务转化,是否需要有专门的转化部门?这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后,形成了建立基础研究平台、转化部门到业务部门的组织构架。“打造基础研究平台,保障研究的体系性、整体性和逻辑性,防止业务需求将研究撕扯得过分碎片化。”
关于这一命题,申万宏源证券执行委员会成员李雪峰也曾提到,研究所要跳出机构分佣做卖方研究,跳出卖方研究做业务协同,证券研究将面临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时至当前,降佣、降费带来的压力已是各大研究所绕不开的考题,申万宏源研究也早有应对的举措。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董事长郑治国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当前佣金模式不能完全体现证券研究创造的价值,研究机构还需要其他路径来扩大其价值。
自2019年起,申万宏源研究就紧跟控股公司转型步伐,启动内部转型布局,包括以“研究搭台,联合展业”为模式,从单一佣金收入向佣金、咨询服务及综合收入共同发展的模式转变,重塑自身专业价值和业务模式;包括特设产品研究、产业研究、政策研究等架构,扩大了研究覆盖和客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的收入虽仍以分仓佣金为主,但其他证券投资咨询收入及内部业务协同收入占比逐年提高。
谈及2024年的布局,申万宏源研究有过规划:
一是稳住公募既有客户并努力争取费率调整后的新增量,提升保险/私募客户的服务力度,发挥和运用好公司的平台优势立体化作战,以优质投研服务抢占市场份额;
二是加强联动,把握好“投研+政研+产研”的三轮驱动差异化优势,继续全力加强核心客户服务,落实与机构销售配合战,努力实现争先进位;
三是尽快配齐重点领域团队,补齐机构服务得分点,紧抓风口业务机会,精准匹配核心客户需求;
四是立体化研究品牌宣传、创新营销服务,切实提升研究所高端专家资源,为服务客户等提供扎实的保障。
三是申万宏源研究数十年积累下的“继承”基因延续。
复盘申万宏源研究的打法,继承是绕不开、必须提的关键词。纵观目前卖方研究,不少研究所人员变动极为快速,很难有积淀,良莠不齐、青黄不接也不少被诟病。对于申万宏源证券研究的“牌子”历久不衰,独到的培训体系和人才培养战略,是其研究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关键。
曾担纲总经理15年之久的陈晓升曾总结过,研究所的经营要继承传统,更要“出思想、建体系”;李雪峰也表示,几代申万研究人不断升级迭代的研究管理体系、研究策划体系、研究培训体系和研究销售体系成为申万研究所保持基业长青,勇立潮头浪尖的制胜法宝和根本基石。
据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董事长郑治国此前介绍,多年积累和沉淀,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内部已有针对长期实习生、新员工、中生代及业务骨干的培训,形成了“行研精英训练营”、“投研特训营”、“外滩研学堂”等系列品牌课;建成了一套全周期的人才培养体系,包含全面的培训课程框架、分阶段培养项目、带教体系,以及配套的人才发展保障制度、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郑治国称,基于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传统,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打造了一支具有合理化梯队的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其中近70%由应届生成长而来,人才培养的内生机制已然成型。如今,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秉持“打造百年研究团队”战略,以“培育百年团队、拓展人才价值”的理念,兼容并蓄,吸引优秀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已经是一种氛围,底色是以人为本。记者注意到,申万宏源研究所会永久保留着所有离职员工的工号,并成为专属。
观察与交流中记者发现,对研究有浓烈兴趣,发自内心热爱这个行业,是申万宏源研究人的共同特质,从赵金厚、陈晓升、李雪峰、周海晨以及现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董事长郑治国的一些回忆笔记或者撰文中都有触及。
四是如何应对供给侧改革。
无疑,证券行业都在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去服务实体经济,这是重要挑战也是使命。在保持传统研究市场影响力的同时,申万宏源研究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大幅提高对决策的影响力,成为破题所在。在过去这些年中,研究所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智库引领作用。依托综合研究平台和品牌优势,申万宏源研究持续做大做强行业智库研究,积极为中央、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不断提升政策影响力。
据记者了解,为了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申万宏源研究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23年新设产业研究院,专门吸纳高水平专业人才,重点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致力于打通一二级市场的研究瓶颈,为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投资提供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专精特新领域保持重点投入,并于近期发布了“2024申万宏源专精特新白皮书”;秉持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原则,不断开拓研究新视野。
据记者了解,2024年,申万宏源研究在政策研究方面,继续做强智库品牌,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响应中国特色现代新型智库的建设需要,更好地践行中投公司、汇金公司服务国家战略要求,继续强化对中央决策部门、中投公司及监管部门的研究服务,进一步做好公司和地方决策等的“内部大脑”“决策支持助手”。
五是强化国际化布局和金融科技化布局。
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站上证券业的舞台已经多年,这也同样渗透在卖方研究,研究所的运营之中。申万宏源研究也在这一方面有所探索。
据了解,当前,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已通过数据平台建设,在金融科技方向做战略性投入,通过平台完成数据积累、知识沉淀,实现一体化的数字研究,使分析师具有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并在前沿的人工智能方面加强投入,探索新视野。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后续工作:
持续部署智能投研一体化建设,加大与买方业务部门和买方机构合作,实现各类研究平台成果打通;继续发力开拓指数业务,包括基金指数的开发、申万大类行业指数的正式发布、新三板及北交所指数的调整与开发等。引入AI模型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提升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推荐和服务的能力。
重点推进数字化研究工作,引入AI模型分析研究素材,与工作底稿、报告撰写进行结合,通过AI降低研究报告降低差错率,提高质控能力。
打通研究所目前各系统中的数据壁垒,整合现有的数据资源,不断提升数据处理、共享水平,打造研究赋能型支撑平台。
国际化布局方面,申万宏源研究致力于为投资中国的全球机构提供投资研究服务,其中就包括QFII、北美、欧洲和亚太区域机构在内的海外投资机构。接下来,研究所还称,将持续增加跨境路演,服务海外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