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周油脂受政策影响大幅回调,但棕榈油基本面仍偏利多,下跌空间不大。 ②铁矿价格震荡偏强,铁水产量高位,钢厂补库进行,疏港高位,需求有支撑。
财联社上市公司报道部推出新经济地方志栏目,聚焦区域经济,聚焦产业集群,展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当下,各地方谋求发展“破局”的新图景。
财联社7月14日讯(记者 王肖邦 陈抗)台州,浙江中部沿海城市,中国再生金属之都。上世纪70年代末,台州路桥区峰江街道的个体户穷则思变,于门前屋后拆解废旧物谋生,“污手垢面”的行当初看其貌不扬,实则别有洞天。
今年3 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政策“利”度空前,不仅在生产侧和消费端激起热烈反响,也在“吐故纳新”的再生资源行业掀起波澜。
台州业界尤其敏锐的反映出这一点。在“循环经济”日渐形成风潮的今天,当地再生资源企业不只“固守”国内,更放眼世界,于欧洲、日韩、东南亚建厂设站,发展出一张全球化的资源网络。
去年,台州启动国际再生金属交易中心,目标到2025年,交易额达至千亿,与此同时,当地再生金属产业集群也目标到2027年实现千亿规模。
冲刺“双千亿”,意味一段激励人心又充满挑战的征途已然开启。
(再生铜车间,财联社记者摄)
政策利好频频
今年以来,一系列国家层面的鼓励政策相继出台,为再生金属产业营造出浓厚利好氛围——台州业界受惠颇多。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两份政策文件首当其冲,规划了设备更新、消费品回收循环利用的清晰目标和具体行动。
随之而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了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的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
台州国际再生金属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长期以来,国内废旧品回收小而分散,个人或个体工商户变卖废旧品时,通常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这导致回收企业过去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由于缺少合法的成本扣除凭证,从而需要承担较大增值税税负。
“‘反向开票’政策的出台,对再生资源行业意义重大,解决了长期困扰资源回收企业‘第一张发票’的难题。” 前述负责人表示。
“举例来说,过去回收企业花10元收购来铜废料,加工成再生铜卖出,哪怕只有1元的利润,但由于花10元收购铜废料那一道没有发票,10元也被视为利润,需要缴纳25%的增值税。”
"反向开票"政策的问世,扭转了这一局面,即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向资源回收企业销售报废产品,符合条件的资源回收企业即可以向出售者开具发票。
通过"反向开票"的方式,资源回收企业对未取得发票的采购环节进行补充开票,从而实现税额的抵扣,大大降低了税负压力。
不过,在台州调研期间,当地业界也对财联社记者反馈,“反向开票”政策在执行层面仍有进一步落实的空间,操作细则上也有待不断完善。
例如,目前不同省份、地区执行“反向开票”的步调并不一致,有些地方选择暂不实施,仍采用以自制凭证入账进行成本扣除的做法,这就造成税收环境地域上的不公平。
再例如,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出售者“反向开票”后,出售者后续申报个税时若需补税,该由谁承担,这个问题尚未明确。
此外,政策规定出售废旧物资的自然人连续不超过12个月(指自然月)“反向开票”累计销售额不超过500万元(不含增值税),这一金额限制对资源回收量大、金额高的企业而言颇为掣肘。
但即便如此,“反向开票”的正面效应仍毋庸置疑,再生资源行业没有理由不对此感到振奋。
(再生铝装货区,财联社记者摄)
触角伸向全球
台州历来是国内再生金属进口的主要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再生金属集散地,被誉为“中国再生金属之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国内原料不足,台州的再生资源企业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位于路桥区、总占地面积达6633亩的再生金属产业基地于2015年应运而生,形成了约300万吨废旧金属回收拆解产能和80万吨再生金属熔炼加工产能,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并获得国家发改委“城市矿山”批准称号。
当地企业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介绍,2017 、2018年是国内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道“分水岭”。
2017年,“洋垃圾”话题为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对“洋垃圾”(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进口做出了严厉整治,国内再生资源行业因此面临重塑。
2018年,废五金类、废船、废汽车压件、冶炼渣、工业来源废塑料等16种固体废物被禁止进口,这“倒逼”部分台州再生资源企业做出转型,要么聚焦国内市场,要么将再生原料的拆解环节由国内转移至国外。
2020年,转机开始出现,当年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和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符合标准的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和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
这意味,海外进行回收拆解、加工成符合标准的再生原料、再进口国内这一商业模式开始走通。台州本土再生金属企业——巨东集团正是这一模式的引领者和受益者。
巨东先后在日本投资近50亿日元,建立了回收拆解体系,厂房面积共3.5万平方,分别位于东京、鹿岛、川崎、北九州和歌山下津港等,同时,在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欧美等国,也建立了供应和贸易网络,持续扩张海外拆解产能。拆解后的铜、铝、钢等金属资源被输送回国,巨东得以实现50亿元的年业务额。
(巨东海外站点监控后台,财联社记者摄)
台州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再生金属行业“资源为王”,谁掌握越多再生原料,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竞争局面越来越“卷”,以汽车拆解为例,尽管直接受惠于本轮“以旧换新”政策,但因为各地纷纷上马新的拆解产能,导致无利可图的情形正在发生,“有的城市,报批的汽车拆解年产能,能够达到当地年报废汽车量的五倍之多”。
于是,“出海”日益成为再生金属行业的一条“出路”。有资料显示,目前路桥籍企业在欧美国家已经布局回收站点约260个,东南亚国家回收站点约160个,日韩回收站点约30个,掌握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近80%的回收量。
去年,台州启动国际再生金属交易中心,目标到2025年,交易额达至千亿;与此同时,当地再生金属产业集群也目标到2027年实现千亿规模——某种意义上,这标志着借助利好政策、凭借全球网络,台州,还在不断坐实“中国再生金属之都”的江湖地位。
(往期回顾:新经济地方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