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公司研发投入增加,同时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产品毛利率持续增长,销售费用率明显下降。因此,预计公司2024年度为净亏损,呈减亏趋势; ②该公司泰它西普国内的IgAN三期临床试验入组已结束,预计2025年上半年有数据读出。
《科创板日报》 “连线创始人/CEO”栏目,主要关注创新创业型企业,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
本期访谈人物:
奇点能源创始人兼董事长 刘伟增
“‘卷’是市场常态,但对储能产品来说,最重要的是价值,而不仅是价格。”
▍个人介绍
奇点能源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担任特变电工新能源研究院院长,西安科技有限公司、柔性输配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位。曾主持参加国家863课题4项,获得发明专利23项。
▍第一标签
深耕工商业储能的探索者
▍公司简介
奇点能源聚焦储能系统中核心装备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储能电站整体解决方案和一站式能源管理服务,覆盖工商业储能电站、光储充电站、新能源储能电站等应用场景。公司已经形成电池PACK、BMS、PCS、EMS和一体化储能产品eBlock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智能运维能力。
“在储能领域,我们是第一家推动行业‘工程化’向‘产品化’转变的企业。”
“今年是奇点能源的国际化元年,公司第一个海外项目将于今年9月份交付。”
“储能行业处于纠偏的过程中,今年可能还会火拼价格,但后续肯定会回归理性。”
《科创板日报》7月5日讯(记者 曾乐 邱思雨)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行业作为关键一环,近年来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参与者的不断增加,储能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内卷化趋势愈发明显。
“公司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目标,要做‘工商业储能领域的引领者’。”奇点能源创始人兼董事长刘伟增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奇点能源成立于2018年,聚焦储能技术、储能系统化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应用,彼时的奇点能源仅有30多名员工。在2020年拿到首笔天使轮融资后,时至今日,公司已完成了7轮融资,员工规模也超过了700人。
当前,奇点能源已行至第六个年头。近日,刘伟增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享了奇点能源的成长故事。
瞄准一体化储能产品
“在储能领域,我们是第一家推动行业‘工程化’向‘产品化’转变的企业。”刘伟增介绍道,奇点能源的产品秉持着“ALL IN ONE”的设计理念,是业内最早提出模块化、一体化设计理念的公司之一。
据悉,公司基于标准化和一体化产品设计理念推出了3e(eBlock,eLink,eMind)智慧能量块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eBlock为奇点能源的一体化储能柜产品。公开资料显示,以eBlock为代表的工商业储能一体机,将储能电芯、逆变器、控制系统、储能装置等设备集成于一体。这类模块化设计能够实现便捷高效的安装部署,有效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建设、运维成本。
项目进展方面,刘伟增透露,2023年属于中国工商业储能的元年,奇点能源工商业并网将超过700MWh,无论是出货容量还是投运电站数量,均处于全国首位。另外,今年公司在工商业项目预计将超过1.5GWh。
源网侧,奇点能源模块化产品由于安全可靠、高效率、零并联容损率等优势得到行业认可。据悉,目前在中国共享储能电站商业化运行最好的省份宁夏,已投运了22个商业化储能电站,其中单体容量最大的华严变400MWh储能电站采用了奇点能量块产品,自投运以来月均运行收益持续居于宁夏首位。
聚焦投资收益
“奇点能源的产品挺好的,就是太贵了。”多家客户如此评价道。成本高,曾是奇点能源的“痛点”。
刘伟增表示,对比行业平均水平,奇点能源刚开始推出一体化产品时,价格贵了30%。后续通过技术迭代、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手段,今年公司产品成本仅与行业平均水平略高3%。
但在新能源行业极度内卷的环境下,3%的成本差异依然会影响到客户的决策。因此,奇点能源选择调整策略,其源网侧产品主要面向第三方投资商。
在储能领域有两个较为重要的指标,其一是初始投资成本,其二是投资收益。
目前,一部分源网侧储能项目并未调用,其建设目的是为了完成强配指标。因此,这类项目厂商追求初始投资成本最低。而奇点能源面向的客户是第三方投资商,投资收益是这类客户优先考量的因素。
“对第三方投资商来说,采用我们的产品虽然初始投资成本偏高,但在储能项目的后续运行过程中,客户的投资收益是相对高的。”刘伟增表示,产品重要的是价值,并非价格。
刘伟增还补充道:“目前部分投资商已经逐渐回归到产品价值,而不只是价格。行业处于纠偏的过程中,今年可能还会火拼价格,但后续肯定会回归理性。”
迈入国际化元年
展望未来,刘伟增表示,海外是未来的战略市场之一,今年是奇点能源的国际化元年,公司第一个海外项目将于今年9月份交付。
在海外市场,奇点能源仍然选择切入工商业赛道。“等后续海外工商业储能业务稳定后,我们会拓展户用市场。”刘伟增补充道,公司在国内工商业应用场景积攒的经验可以平移至海外。对储能企业来说,在国内实现产品成熟可靠、运行经济性好、量产成本可控后,再去拓展海外市场就会相对容易。
但进入海外工商业场景并不容易。“海外市场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海外需求。”刘伟增表示,目前海外工商业场景没有一款成熟的产品,国内公司无法参考。另外,海外场景和国内场景略有差异,国内工业场景较多,而海外商业场景较多。政策方面,刘伟增则认为,关税政策对公司的影响不大。
细分到各个海外国家,刘伟增透露,今年的核心市场在欧洲,明年将关注美国、东南亚等市场。
“公司对海外市场比较慎重,并没有随着前两年的储能出海潮流而选择迈入海外市场。”刘伟增谈道,“前两年,很多储能企业一窝蜂地进入国际市场,又轰然倒下。公司在进入海外市场之前进行了三年左右的市场调研。”
面对国内外新能源行业的投资热,刘伟增始终坚信,踏实走好每一步,持续提高企业的战略定力、创新能力、经营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才是关键,盲目“跟风”出海潮和无序扩张都不可取。
“‘卷’是常态。”他表示,“但只‘卷’价格,行业一定会受到深深的伤害;随着大家对市场和产品的认知加深,相信行业一定会回归到价值竞争,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