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发布,极端天气事件将增多
中国气象局今天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反映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情况。

财联社7月4日讯,中国气象局今天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反映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情况。

为科学认识与把握气候变化规律、有效降低气候风险,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面向政府决策、公众服务、行业用户和科学研究,自2011年起连续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以翔实的科学监测数据,系统反映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以期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持续。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高度均创新高,南极海冰范围再创新低。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2023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

大气圈:

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分析表明,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4~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2℃。

2023年,亚洲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值(报告使用1991~202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0.92℃,是1901年以来第二高值;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84℃,为1901年以来的最暖年份。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重。1961~2023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2毫米。中国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极端低温事件总体减少;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水圈:

全球海洋变暖显著加速,海表温度和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持续上升。1958~2023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加速;2023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2023年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1958~2023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距平变化

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1993~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0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3.4毫米/年)。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偏高72毫米。

1980~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相对于1993~2011年平均值)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近20年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23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值偏少5.7%;其中,西北诸河和东南诸河流域分别较常年值偏少13.3%和10.8%。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下降趋势;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9年回升,2023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6米。

1961~2023年青海湖水位变化

冰冻圈:

全球冰川消融加速,处于高物质亏损状态。1960~2023年,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冰川消融加速。2023年,全球参照冰川处于高物质亏损状态,平均物质平衡量为–1229 毫米水当量,为1960年以来的最低值。

1960~2023年全球参照冰川平均物质平衡(柱形图)和累积物质平衡(曲线,相对于1960年)变化

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南极海冰范围再创新低。1979~2023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下降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4.1%。南极海冰范围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以偏小为主。2023年2月和9月,南极海冰范围分别较常年偏小38.1%和15.1%,均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小值。

中国西部山地冰川呈加速消融趋势。2023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量(–1291毫米水当量)为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退缩距离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1980~2023年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1981~2023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20.2厘米;2023年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60厘米,是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和多年冻土上限温度变化

生物圈:

中国植被覆盖整体稳定增加,呈现持续变绿趋势。2000~2023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平均NDVI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10.6%,是2000年以来的第三高值。

2000~2023年卫星遥感(EOS/MODIS)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1963~2023年,北京站的玉兰、沈阳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枫香树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4天、1.4天、2.3天、2.7天和3.0天,2023年西安站色木槭展叶期始期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早。

1963~2023年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展叶期始期变化

区域生态气候状况趋好。2005~2023年,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2000~2023 年,西南岩溶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稳步向好。1973~2023年,中国沿海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23年已基本恢复至1990年水平。

2000~2023年西南岩溶区秋季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分布

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面积变化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分别为417.9±0.2ppm、1923±2.0ppb和335.8±0.1ppb,均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浓度呈上升趋势。1990~2022年,瓦里关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2022年,瓦里关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达到:419.3±0.2 ppm 、1979±0.6 ppb 和336.5±0.2ppb,与北半球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22年全球平均值。

1990~2022年中国青海瓦里关和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变化

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波动增加;之后,均呈波动降低趋势。2023年,上甸子、临安和龙凤山站气溶胶光学厚度较2022年均略有降低,其中上甸子和临安站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天气变化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