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车市半年考|从整车到供应链、从国内到海外 “新合资”时代渐入高潮
①今年上半年,伴随全球汽车智能电动转型到来的“新时代”已渐进高潮。 
                ②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表示,“最近很多中外合资出现了新的方式,这证明了外资企业看上了自主品牌的技术,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财联社7月3日讯(记者 刘阳)如果说以去年大众、Stellantis集团分别入股小鹏、零跑为标志,开启了过去四十年间中外车企合资的“新时代”,那么及至今年上半年,这一伴随全球汽车智能电动转型到来的“新时代”已渐进高潮。

最典型的事件,是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的接连出手。6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在上海签署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中德双方共同为合资企业“技术赋能”,在中国开发三款插电混动车型以及两款纯电车型的技术合作协议。预计自 2026 年起,并跨越 2030 年,合作开发的新车将陆续推向市场。

“(五款新车)不会完全使用上汽的技术,而是上汽、大众两边的技术都会使用。”彼时,有上汽大众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一个多月前的5月20日,同样在上海,上汽集团与奥迪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专注中国市场的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并基于该平台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首批三款纯电车型覆盖B级和C级车细分市场,其中,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推出。

不仅与上汽,此前已入股小鹏汽车的大众集团,仍在继续深化双方的合作。今年 2月和4月小鹏汽车分别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战略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双方将为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电动车平台联合开发行业领先的EEA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加速两款B级纯电动汽车的联合研发和共同降本。

“以电动化为基础的智能网联化汽车背景下,证明了汽车市场的地位在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表示,“最近很多中外合资出现了新的方式,这证明了外资企业看上了自主品牌的技术,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6月19日,捷豹路虎与奇瑞达成的战略合作,是这一“根本性变化”的又一体现。根据合作意向书,前者将授权奇瑞捷豹路虎在其推出的一系列电动产品上使用“Freelander神行者”品牌,而该品牌下的新车型将采用奇瑞电动化平台打造。

“新合资”时代的到来,不仅让外资品牌在华发展有了更为灵活的战略选择,也让自主品牌分享了这一新模式的红利。

“公司与大众的合作,在汽车行业开创造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商业模式,此举将有利于持续提升小鹏汽车的利润率水平。”在小鹏汽车一季报电话会议上,该公司管理层坦言,其2024年一季度服务及其他收入同比大增93.1%,主要由于期内录得的与大众汽车集团进行平台与软件战略技术合作有关的技术研发服务收益所致。“2024年一季度平台软件收入为1亿多元。同时,与大众达成的电子电气架构合作,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计入收入。”

分享红利的还有同为造车新势力的零跑汽车。今年5月,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按51∶49股比组建的零跑国际合资公司正式成立。按照规划,借助Stellantis集团在全球的分销渠道,零跑国际计划自今年9月起在欧洲九国市场推出首发产品C10与T03,第四季度进军印度和亚太、中东和非洲及南美洲。Stellantis中国方面表示,如果经济效益上可行,零跑汽车的产品可在Stellantis集团旗下的全球任何一家工厂进行生产,其部分车型将于欧洲生产。

“新合资”时代的商业模式同样变得更为多元和广泛。6月6日,保时捷创投与中金公司发起设立的首支人民币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本次由保时捷创投和中金公司共同设立的人民币基金是第一支在名称中带有“保时捷”的创业投资基金,也是未来数年保时捷在中国对初创公司进行早期股权投资的唯一渠道,将重点关注汽车出行、智慧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初创企业。

在供应链端,由雷诺及吉利汽车按同等股比出资成立的动力总成合资公司——HORSE动力总成公司(HORSE Powertrain)于5月31日正式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包括混合动力系统、内燃机、变速箱和电池解决方案在内的完整动力总成技术组合,预计动力总成装置年产量约500万套,年收入将达到近150亿欧元。

“在不同汽车厂商宣布退出发动机投资的背景下,燃油机和混动汽车的海外需求依然强劲。”在吉利汽车一季报电话会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吉利与雷诺在产能区域性、产品和技术上能实现有效互补,双方联合可以覆盖全球80%以上的市场。

“随着市场变革的持续推进,外方股东‘以技术、品牌换市场’的简单做法已经难以复制。”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链愈发强大,尤其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新兴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同时,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因此从整体来看,中外企业在汽车领域的合作空间反而比以往更大。

汽车大新闻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