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Texas Pacific Land Corporation股价年内累涨近210%,上周被纳入标普成分股; ②公司拥有87.3万英亩土地,集中在油气富集的二叠纪盆地,可从油井生命周期内获益; ③分析认为TPL的天然气资源可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提供廉价电力。
《科创板日报》7月2日讯(记者 张洋洋 特约记者 陈俊清)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技术转移硕士MTT毕业典礼圆满举办,这也是中国首批技术转移硕士专业人才完成既定学业。
科技部火炬中心去年3月印发的《高质量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计划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超过10万人,表明了国家在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和规划。
刘少轩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及首个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主任,他认为,“技术转移不只是简单的技术迁移,还包括跨领域、跨行业之间的创新应用,对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技创新及技术转移发展进程如何,怎么解决日益增长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上海交通大会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示范作用体现在哪里,全国首个“技术转移硕士”专业培养怎样的人才?近日,刘少轩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专访。
科技创新的开花结果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这一进程更是迈上了新的台阶。国家将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明确其作为现代化建设核心的重要地位。刘少轩用一组数据,向记者展示了这一战略的实施效果。
首先,从研发投入来看,2012年中国全社会的研发经费金额为1.02万亿元,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突破3万亿元,十年间翻了三倍。这显示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力度之大,速度之快。
其次,从研发强度来看,2012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91%,而到了2022年,这一比重增长到了2.55%,接近3%。这显示了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强度在不断提升,这对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基础研究投入在整体研发投入中的比重只有4.8%,而到了2022年,这一比重达到了6.3以上。这显示了中国在注重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以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研发人员数量方面,中国也取得了巨大进展。2012年全社会的研发人员数量为325万人,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635万人。这一增长不仅体现了中国对于研发人才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研发领域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新兴产业经济出口方面。中国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的经济产出总额达到了21万亿元,约占整体GDP的超过17%。同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和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出口增速也位居全球前列。
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在我国的经济活动发展愈发重要。
满足供需匹配这样做
中国的研发投入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增长,不仅涵盖了国家层面的投入,更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活动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力量。“企业作为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对社会需求有着深刻了解,因此其研发活动往往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创新理念,使得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刘少轩谈道。
他对比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与国际上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相比,中国的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对接方面仍有差距。例如,美国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大多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而中国目前则多以金融机构和能源类企业为主。
刘少轩认为,中国政府在创新投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作为全球最大的LP(有限合伙人),中国政府通过设立和增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大量投入资金,引导产业发展。以2022年为例,中国政府参与增资或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数量超过1800家,投入的资金总额超过3万亿人民币。这一数字在全球市场上独树一帜,展现了中国政府在引导产业发展方面的创新工作。
他注意到,在私募股权基金投入的项目属性上,政府引导类的基金主要关注中后期项目,而较少涉及原创性和早期风险较高的项目。这种投资倾向使得一些具有潜力的原创性项目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引导类基金在保本增值方面的约束性条件较多,导致其在一些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项目上参与度偏低。
刘少轩建议,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直接融资金融市场建设,未来需要提高企业在中后期项目上的参与度,同时鼓励政府引导类基金更多关注原创性和早期风险较高的项目。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还能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上海正迈向全球“科创与+金融”中心
对于近年来上海在技术成果转移领域的发展,刘少轩认为这座中国的经济中心,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以创新驱动发展,不仅具备资源优势,更得到了政策上的全力支持。上海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被明确定位于全球科创中心,与全球金融中心的建设形成联动效应,共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在风险投资领域的成绩斐然,他举例说明这一点。过去,上海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本土市场特点进行二次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上海引入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合作,迅速将中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这一模式体现了上海用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眼光和成果。
上海在产业规划上更是前瞻性和魄力并重。其“3+6”产业规划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上海的中芯国际,成为全球半导体制造的领军企业。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海政府引进特斯拉这一龙头企业,不仅完善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更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举措展示了上海在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方面的决心和实力。
上海还承担着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任务,如大飞机项目等。这些项目周期长、投入大,只有像上海这样具备雄厚实力的城市才能承担。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成果,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四月,上海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专项政策,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和行动方案。这一政策将有力推动上海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上海不仅要成为基础研究创新的策源地,更要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中心城市。
刘少轩提出,上海在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面临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吸引和利用长期资本来支持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科技创新项目。与互联网浪潮中美元基金对头部企业的长期陪伴和投资相比,上海在利用本土金融资本支持创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高校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综合性改革
刘少轩认为,中国的创新发展正经历着“下沉”的趋势,这意味着创新驱动的成果来源逐渐从企业和国有单位转移到高校和科研院所。过去,这些成果多源于企业,但如今,高校和科研院所正成为新的策源地。
“之前这些机构的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转化能力较弱,主要问题在于科研人员的权益受限,缺乏处置权、分配权和收益权,导致他们缺乏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动力。”刘少轩如是指出。
2015年,国家层面大幅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赋予高校和科研人员技术发明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收益共享权益,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上海交通大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获得了全国高校中推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单位,其积极把握先行先试政策红利,推出了一整套系统化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包括一个纲领性文件作为指导原则,并配套制定了五个具体管理办法,涵盖了激励措施、过程管理和知识产权运营等方面。此外,还设计了20项具体的行动方案,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总计超过9万字的文字规章制度。
刘少轩介绍称,学校从机制体制层面入手,成功建立了明确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管理制度,解决了原先因无法准确界定职务行为或非职务行为而导致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难题。现在,教授和科研人员不仅能够享有转化带来的效益,而且得到了更高的收益占比,激发了更大的工作动力。
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一站式服务体系,有效解决科研人员在技术转移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为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落地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刘少轩还提到,为了加强技术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首次设立了“技术转移专员”队伍,培养了一批熟悉政策、市场和技术法规的专业人员专门为教授提供服务。此外,学校还率先在国内设立“技术转移专业硕士”这一新的学位点,填补了技术转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学历教育领域的空白,弥补了现有人才队伍在实际操作中的短板,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的高效开展。
构建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的五力模型
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高校在科研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上已居全球前列。然而,从科研成果到实际产品、企业的转化率却相对较低,不超过10%,大量科技成果未能有效转化。
刘少轩感叹,教授们虽然拥有技术发明和科研成果,但真正创业并将这些成果推向市场的成功率也极低,不足3%。这主要因为科研与商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需要多方面的要素支持,如市场需求分析、盈利模式设计、企业战略、运营体系搭建等,这些要素缺一不可,每一项都至关重要。
成功的企业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往往都具备较高的水平,且在某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从而获得了竞争力。而失败的企业则往往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整体失败。因此,技术转移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培养复合型的能力,包括技术、市场、金融、法律和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
“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如何跨越技术转移的“死亡之谷”是摆在面前的一大挑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五力模型”作为技术转移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他表示,此培养模式旨在从多个维度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刘少轩明确,在培养技术转移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时,着重强调五个维度的能力——五力模型。具体而言:
首先,技术能力。技术是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这包括了对前沿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其次,市场能力。市场洞察能力至关重要,需要深入理解市场需求,确保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第三,金融能力。金融知识和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不可或缺,因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金融的支撑;第四,法律能力。知识产权运营和法律知识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保证;第五,管理能力。组织管理和综合管理能力是确保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顺利进行的保障,这包括对企业的运行管理、投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