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张江科学城:铸造新质生产力“源动力”|新质生产力看张江
科创板日报记者 张洋洋
2024-07-01 星期一
原创
①上海张江,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以其独特的创新生态和前沿技术,不断孕育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质生产力。
②我们将深入一线:采访张江的企业如何创业创新,活力四射;张江的产业如何向“新”而行,提“质”而上。
新质生产力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关注

编者按: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张江,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以其独特的创新生态和前沿技术,不断孕育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质生产力。为调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张江科学城、财联社、《科创板日报》联合推出“新质生产力看张江”。

我们将深入一线采访:张江的企业如何创业创新,活力四射;张江的产业如何向“新”而行,提“质”而上。

《科创板日报》7月1日讯(记者 张洋洋)从空中俯瞰上海张江科学城,一个“鹦鹉螺”形状的巨型建筑坐落在张衡路上。

这个“鹦鹉螺”式的建筑,叫做上海光源,它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今年5月中旬,为期6年的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接下来将正式投入运行。

上海光源俯瞰图

上海光源用户实验大厅

服务了超47000名科学家用户,支撑完成2万多个实验课题,发表研究论文超过11000篇、220多篇SNC(《科学》《自然》《细胞》)顶刊论文,多个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发明奖,为超过100家企业提供了定制化服务,系统性、持续性地解决了产业核心技术问题,推动重大成果产业化。

——这是对外开放服务15年来,上海光源的成绩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以说,上海光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类似于上海光源这样的科研重器,只是张江科学城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冰山一角。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年来,即将迎来开园32年的张江科学城,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坚持锚定科创策源,汇聚硬核主导产业,逐步聚“链”成势,以科技创新力、产业创新力、要素创新力和制度创新力,正不断孕育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质生产力。

▍搭建金字塔型科创资源体系 做新质生产力孵化器

张衡路、蔡伦路、祖冲之路、牛顿路、伽利略路......走进张江科学城中心地带,18条以科学家名称命名的道路纵横交错,它们融通中外,融贯古今,恰如张江所展现出来的底色与全球格局。

但在30年前,这里只是一片盛产红菱与荸荠的乡野农田。瞄准“建设成为科研、教学和高新技术产业集合的高科技园区”,1992年7月28日,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开园。32年沧桑巨变,如今的张江,已茁壮成长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硬核产业高度集聚的科学之城。

高新技术企业1932家,科创板上市公司43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成员总量为57家,拥有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余家。

不断厚植与优化的科技创新土壤,各类创新主体在这里汇聚,新质生产力也由此孕育、孵化、勃发。

距离上海光源大概10分钟车程的李所路1号,是李政道研究所(简称“李所”)所在地,这是一个围绕“极端宇宙条件下物质的起源与演化”进行全方位深入探索,以期实现重大突破的基础科学研究所。

基础研究与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有何关联?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举例称,以物理为例,人类社会将来要走向一个无碳的社会,但现在的能源大部分都是和碳有关的,人类的终极能源——核聚变能源是比现在的裂变要更加安全、能量密度也要更高的能源。这个就需要有从0到1的突破,一旦突破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政道研究所只是张江基础研究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年来,张江科学城已经持续建设了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机构,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等研究型大学。

大科技装置、前沿基础科学机构,聚焦基础研究;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实验室等,则力推产学研协同攻关转化。可以看到,围绕科技力量策源驱动,张江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科创资源体系,它们层层接力,共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芮晔平将此总结为“科技创新力”,他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汇聚在张江科学城的大学、大科学设施、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主体,覆盖了从前沿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创新全链条。

这种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会非常紧密,它确保了科研活动既有理论高度,也能迅速落地,加速了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转化的可行性和效率。

▍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构筑世界级产业集群

当基础研究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要如何走向产业,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去年10月,国际巨头ABB在张江机器人谷启用了其聚焦生命科学和医疗行业的机器人赋能中心,这是ABB继斥资逾10亿元在沪建设机器人超级工厂之后,再度加码中国自动化市场的投资。

之所以选择在华投资并落户机器人谷,在ABB机器人业务全球总裁马思康看来,张江拥有极强的综合产业支撑,ABB机器人也在此找到了众多的赋能伙伴。

张江机器人谷作为张江科学城"智能造"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已经吸引了傅利叶智能、昂华自动化、奥朋医疗、司羿智能、恒浥智能、高仙自动化、艾利特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入驻。

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和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机器人+"的发展空间在张江科学城不断拓展。

优质的环境吸引了更多优质项目入驻。AI制药头部企业晶泰科技已将其上海总部设在了张江集成创新园,占地面积达2.8万平方米。晶泰科技还在此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医药研发自动化实验室集群,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

“张江是跨行业的产业高地,晶泰科技是跨界发展的科技企业,产业高地和科技企业产生了化学反应。”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说,“晶泰科技还将与机器人谷的产业聚集形成多样联动,并依托药谷、医谷,开拓更多应用场景,服务更多行业领域。”

“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芮晔平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在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张江的三大主导产业,是全链条布局,而且在国内具有引领性,行业的领军企业的数量也是比较多的。

在目前上海三大主导产业中,张江的集成电路产业是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齐全的,全球芯片设计10强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在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中,张江科学城占据了半壁江山,如中芯、华虹宏力、芯原、澜起和上海微电子等行业内等领军企业,都来自于此。

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药谷”,张江科学城集聚了超过1700家生物医药企业,2023年新增3个一类新药作为MAH持有人产品获批上市,新增4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去年全年,张江科学城的生物医药产业贡献了1630亿元营收,在三大产业中增速最快,达到23%。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正在张江科学城加速形成,具备从硬件层到应用层的全链条自主研发生态。这里集聚了英伟达、AMD、阿里平头哥、百度等头部企业600余家,张江人工智能岛成为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

产业集聚持续推动当地产业能级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张江科学城规上工业总产值3562.32亿元,占张江高新区的26.1%;固定资产投资额582.18亿元,占张江高新区16.9%,其中工业投资额294.82亿元,占张江高新区36.2%。

仔细观察张江科学城的科创策源生态,不难发现,其核心在于科学能力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

在产业端,营造开放式的创新生态,布局产业链,以成熟的“大链主”带初创型“小企业”,通过这样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高度协同效应和创新活力的产业集群,进而高效地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抢占未来产业领先优势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筑新能

将视野放宽,把张江科学城放在整个上海版图中,它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而当前,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正大力布局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联,包括电子信息、量子计算、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

在三大硬核产业上,张江科学城在过去已经占据先发优势。面向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在未来产业上不断构筑新的领先优势。

在张江科学城内,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已经强势启航,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筑新动能。

在未来智能这个赛道里,突出人形机器人发展重点。根据规划,张江已研发人形机器人的端到端 AI开源开放平台、操作系统、高端芯片、超算中心等,构建机器人技能训练、学习和发育的应用场景。

在低空经济领域,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企业御风未来一路抢跑,目前已经在该赛道保持领先位置。

当然,更开放的创新生态,更多产业的汇集,需要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强政策制度创新,32年来,张江科学城正在持续探索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制度体系。

比如为了吸引海外人才,率先践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颁发了首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率先试点外籍人才口岸签证等政策。

在过去的一年,张江科学城研究编制打造科创特色营商环境10大举措,推进了2023年张江科学城专项资金政策工作,不断修订完善高成长企业、股权融资等政策,并开发“一门式受理”系统。此外,还搭建了多层次企业服务体系,提升企业服务精准度,建立以科学城投促中心为中枢的服务队伍,为重点企业提供“服务包”等。

根据规划,张江科学城将持续做强创新引擎,全力推动重大科创项目建设,实现第四轮“五个一批”项目年内全面开工,科学合理谋划新一轮“五个一批”项目。

同时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聚焦高精尖缺领域和三大先导产业,形成一系列人才支持举措,切实优化科创人才服务生态。

未来,张江科学城还将持续优化科创生态环境,推动专项资金政策在220平方公里全域范围内覆盖。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积极引导各类孵化器围绕不同产业领域、不同发展阶段持续健全孵化链条。

科技创新策源在此起步,新质生产力由此勃发。谈及张江科学城之所以能够成为铸造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芮晔平将之总结为科技创新力、产业创新力、要素创新力和制度创新力的结合。

更关键的,是上海市政府的前瞻谋划与持之以恒的推动,”芮晔平说,“与此同时,也离不开中央的大力支持,中科院、部属高校等与上海和浦东新区政府的院地合作、校地合作,以及与全球的开放合作创新。”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张江科学城这片土地开放、包容、创新、活力的基因。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