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临渊一步:中银绒业是如何走到退市边缘的
① 本周二收盘,中银绒业会否触发“面值退市”即将见分晓。
                ② 当股价发生踩踏时,无实际控制人、分散的股东结构,让“自救”变得困难。
                ③ 重组后的中银绒业转型新能源难言顺利,但公司认为具备正常经营能力。

财联社6月10日讯 (记者 陈抗 王萧)退市的深渊正在凝视中银绒业(000982.SZ)以及持有公司股票的十余万投资者。

截至上周五收盘,中银绒业股价报0.44元,已连续11个交易日低于1元,按现有规定,倘若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即将触发“面值退市”。

对中银绒业而言,本周二,将是决定乾坤的一天——如果公司股价当天涨停,且在接下来的8个交易日连续涨停,尚能保住上市公司资格,否则恐难逃退市命运。

“时间上看,真的很极限了。”中银绒业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情势急转

中银绒业是如何走到退市边缘的?

去年11月,财联社记者曾实地调研总部位于宁夏银川的中银绒业。公司方面当时表示,与其他存在面值退市风险的企业相比,中银绒业财务状况相对健康,不存在债务压力,也没有大股东占用资金等违规情形,所以不担心退市的问题。

然而,此后半年至今,情势急转直下,中银绒业的股价从1月12日年内最高点1.77元,一挫再挫,尤其进入四月后,在小微盘股连续“跳水”的背景下,走颓趋势越发明显。

“当跌到1元以下之后,发生了踩踏,天天跌停,这是我们完全没想到的情况,因为不能停牌,导致这种踩踏情绪持续释放,这几天投资者很恐慌,最多的一天,接到近1000个电话。” 中银绒业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股价崩于眼前,中银绒业不是没有尝试过“自救”。

5 月5日,中银绒业董事会决定拿出不低于3000万、不超过4000万的金额回购公司股票,并且此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便付诸实施。

截至5月31日,中银绒业斥资3942万元,累计回购了3661.6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86%,回购最高成交价为 1.14 元/股,最低成交价为1.00元/股,“保卫”1元股价的用心显而易见。

然而,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当回购的“子弹”已经打完时,中银绒业的股价却从决定回购前一天的1.11元,跌到了5月31日收盘时的0.71元。

观者只能感叹,形势比人强。

无主之困

这次“失利”的回购以外,中银绒业迄今再没能拿出其他力保股价的举措,这与公司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且股权结构分散,有直接的关系。

截至4月底,恒天金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恒天金石”)为中银绒业控股股东,作为2019年中银绒业上一轮保壳重组的操盘方,目前仅持有公司10.4%股份。

中银绒业第二和第三大股东则是: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分别持有5.99%和4.02%股份。

这样的股东结构,大大增加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冲击,迅速做出重大决策的难度。

此外,第一大股东恒天金石被外界认为有“中植系”背景。

在“中植系”风险化解正持续进行的情况下,恒天金石在紧急事态下调动资源的能力受到连累。

转型惟艰

尽管公司名叫“中银绒业”,但和羊绒相关的纺织业务在公司收入中的占比,去年不足三成。

中银绒业超七成收入,实则来自新能源相关业务。

公司相关人士此前向财联社记者透露,2019年启动破产重整的中银绒业,在剥离不良资产后,曾构想全面转型新能源业务,从上游锂矿,到中游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造,再到锂电池下游应用,展开全产业链布局。

不过这一战略构想,实际运作过程中,只有部分得以实现。

在上游矿端,中银绒业曾计划收购马尔康金鑫矿业,但最终未能成行。

在锂电池正极材料布局上,2021年初,中银绒业以并购方式控股了四川锂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租赁具备了年产4200吨磷酸铁锂生产能力。

同年年底,中银绒业宣布进一步加码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业务,计划投资20亿元建设 8万吨/年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项目。

“由于地块存在‘合宗’等问题,目前未有进一步投入。”公司相关人士曾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计划加码的项目实际上按下了暂停键。

不过,由于2022年以来磷酸铁锂市场价格大幅下挫,买锂矿落空、磷酸铁锂项目未有进一步投入。事后看来,中银绒业相关人士认为反倒是“塞翁失马”,避免了更大损失。

周期冲击

中银绒业迄今在新能源业务上的核心突破,来自2022年底对万贯实业的收购。后者已取得年产3万吨特种石墨制品生产项目的相关批复,具备年产1.5 万吨特种石墨制品生产能力。

不过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及行业竞争加剧影响,万贯实业去年表现不佳,2023年度贡献净利润未达到业绩承诺,导致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亿元,这也使中银绒业 2023 年度出现了1.35亿归母净亏损。

针对去年不甚理想的业绩,公司方面归因于新能源行业的周期性,以及业务发展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中银绒业方面强调,截至去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及流动比率分别为23.31%、2.94,资产负债率水平较低,短期偿债风险较小,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去年11月,在接受财联社记者调研时,中银绒业相关人士曾透露,正考虑调整公司名称,以更好的体现公司对新能源、新材料业务的长远规划和方向聚焦。

与此同时,尽管2021年以来转型一波三折,公司也仍将会积极尝试跨行业投资、并购的机会,提升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这些说法能否兑现,眼下已不取决于公司方面的表态,而取决于投资者对公司是否还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这同样也包括在严厉的“面值退市”红线前,有没有最后一刻“刀下留人”的奇迹。

“鹿死谁手”

近观中银绒业的股价演变:5月27至29日连续三日跌停,5月30日涨停,5月31日、6月3日又连续跌停并在此后持续下挫,到6月7日,收盘价定格在了每股0.44元。

据深交所披露,中银绒业在5月27日至6月7日累计下跌超55%,获自然人累计买入15.99亿元,占比95.14%;其中,中小投资者累计买入12.76亿元,占比75.91%。机构累计买入5415万元,占比3.22%。

中小投资者深度参与到中银绒业退市与否的博弈中,意味着一旦退市成真,最“受伤”的也将是中小投资者。

截至6月7日,今年遇到退市危机的非ST股除了中银绒业,还有鹏都农牧(002505.SZ)、华闻集团(000793.SZ)、正源股份(600321.SH)。

正源股份目前“面值退市”已定。

“但我们和正源股份不一样,公司的内控都是符合标准的,有正常经营的能力。”中银绒业相关人士表示。

另外两家,华闻集团因近日被国资近8000万元“举牌”入场,6月7日股价重回1元线。鹏都农牧的股价则还在波动,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更广泛意义上,如今的市场上,股价较低的小微盘股实际不在少数。换言之,这些公司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面值退市”潜在风险。

至于造成股价较低的原因,每家各不相同,以中银绒业为例,如今的股价表现和历史上公司多次重组以及高转送不无关系。

而随着暴露在“面值退市”风险下的公司越来越多,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合股行不行,我们很早就跟券商、监管尝试沟通过,但此前没有过这样的案例,这条路走不通。”中银绒业相关人士透露。

“比如一元退市后,想重新上市怎么办?规则上说得较模糊(公司因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其股票被终止上市的,首次提出重新上市申请与其股票终止上市后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证券交易场所的时间间隔应当不少于三个月),除了时间还需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能回主板呢?”

当然,直到周二收盘前,对类似问题的讨论都是假设性的。

中银绒业是否会迎来“面值退市”,“命运的齿轮”还没有最终停止转动。

速读公告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