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证监会盘后发声,直面“退市将明显增加”恐慌情绪,两个重点强调
Play
语音播报
00:00
/
00:00
00:00
①2023年退市47家,退市新规设置一定过渡期,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不会明显增加;
                ②证监会支持投资者依法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也将引导和支持投资者积极行权;
                ③新规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部分劣质公司的股价炒作现象,降低市场投机氛围。

财联社6月6日讯(记者 林坚)近期关于退市及ST规定的讨论有所升温,也出现了不少误读,其中就连带着ST以及微小盘股的连续杀跌。6月6日17:55分,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就近期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ST、退市情况答记者问,回应了两大市场近期关切。市场期待纠偏的到位,缓解短期恐慌。

定调一: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不会明显增加

一是回应了退市的速度以及力度问题。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表示,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不会明显增加。

他谈到,ST、*ST制度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充分提示上市公司相关风险,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申请撤销。其中,ST为“其他风险警示”,不会直接退市。这些上市公司的相关问题和风险,大多已通过立案公告、责令改正措施、财务信息披露等方式多次反复提示。

*ST为“退市风险警示”,今年以来,已有33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其中面值退市22家,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2023年全年退市47家,退市新规设置了一定过渡期,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不会明显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郭瑞明明确提到“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综合记者采访以及观察,目前市场正在构建进退有序市场格局。证监会此前强调,退市监管的原则是“应退尽退”,没有也不应该预设数量。退市新规对各退市情形设置了具体的指标,出清的范围清晰、明确。

今年新“国九条”和证监会退市意见4月12日出台,交易所相应修改股票上市规则。本次退市规则修改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精准出清劣迹、绩差风险公司。

近日,财联社在《新国九条落地40天,近百家上市公司被ST,平均每天超2家,16家锁定退市》《又一轮ST股猛烈杀跌,投资者焦虑ST新规加大损失,该如何看待最新变化?》等报道中有过报道,受访的业界人士认为,新规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部分劣质公司的股价炒作现象,降低市场投机氛围。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记者,“退市新规的推出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一步,能够提高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本市场的整体质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定调二:支持投资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是回应了投资者保护以及赔偿的相应问题。郭瑞明表示,证监会支持投资者依法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也将引导和支持投资者积极行权。

据郭瑞明介绍,近期已通过支持诉讼、代位诉讼等方式,起诉多家存在违法违规的退市公司和风险警示公司,2家已获一审法院胜诉判决,5家已获法院受理。有维权律师预测,这一数量也将扩大,不过投资者也期待更多维权制度,更清晰的赔偿制度出炉。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次回应与说明,有受访人士感受到,监管部门对于市场关切的回应速度在加快,以及回应的内容更加充实。一是今年4月中旬,“不分红就退市”的市场解读有过一段时间发酵,市场出现一定误解与恐慌,彼时,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已就分红和退市有关问题答记者问,进一步给市场明确了定调以及清晰解读;另一方面,监管的回应给出了更多准确的数据支撑以及制度依据的文字说明。

以最新一次记者问内容来看,郭瑞明谈到,今年以来,沪深两市新增99家公司股票被实施ST或*ST:其中,ST公司44家、*ST公司55家。与往年相比,沪深两市2021年、2022年、2023年同期新增此类公司117家、78家、81家,今年到目前为止变化不大。

截至目前,沪深两市ST板块共有169家上市公司;其中,ST公司85家、*ST公司84家,数量略少于2021年(202家)、2022年(184家),略多于2023年(164家)同期。

他还表示,根据市场规则,每年4月30日年报披露结束后,问题公司的股票会因各种原因被实施ST或*ST,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大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按照4月底新修订的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今年的主要变化是,为严惩造假行为,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但未达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将被实施ST,目前已有7家。

券商动态 A股监管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