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一轮ST股下跌潮,54只跌幅超50%,大小盘风格分化再度走向极致,A股新洗牌
Play
语音播报
00:00
/
00:00
00:00
①微盘再度大跌是否意味着中小市值个股又迎来新一轮杀跌?
                ②ST股确是股价下跌的高发区,新国九条以来56家中小市值公司股价腰斩,ST个股占54席;
                ③业内认为,退市新规有效地遏制了部分劣质公司的股价炒作现象,降低市场投机氛围;
                ④积极整改仍有保壳机会,年内已有13家公司保壳成功。

财联社6月4日讯(记者 闫军)6月首个交易日,万得微盘指数跌幅第一,3.56%的跌幅,说微盘“崩了”是夸大其词,但是大小盘风格的分化走向极致却是事实。

先看微盘方面,6月3日,跌幅居前的均是中小微盘风格,万得微盘股指数以3.56%的跌幅垫底A股核心指数排行榜,也创下4月17日以来最大跌幅,北证50指数跌幅2.1%排名第二。跌幅超过1%的还有中证2000指数、中证2000指数以及中证1000指数。

今年2月、4月微盘股两次危机让市场心有余悸,最近市场对于微盘股风声鹤唳的原因是,在严监管之下,小市值公司因经营、内控合规等问题频发,被监管问询甚至ST的概率明显要高于大盘蓝筹,市场炒作小市值之风“刹车”,炒作资金减少,也让ST股在近期市值蒸发明显。

财联社统计显示,截至6月3日,自新“国九条”以来,全市场有56家上市公司股价跌幅超过50%,ST股、微盘股占据绝大多数比例。其中,54家上市公司为ST,仅有紫天科技、正源股份两家为非ST,当前超三成公司面值低于1元。

再看大盘指数,大盘蓝筹代表的沪深300、中证A50等指数盘中虽然震荡,6月3日以0.25%、0.49%收红,尤其是中证A50指数2月以来,涨幅超过11.33%。

大盘风格占优还体现在,今年新发的首批中证A50ETF规模也难能可贵地获得持续增长。财联社记者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10只中证中证A50ETF合计规模达到217.22亿元,自3月12日上市至今,该品类ETF合计规模增长达32%。持营过程中,颇受机构资金青睐。

新“国九条”以来,56家公司股价“腰斩”

ST股跌停潮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新“国九条”以来,短短34个交易日,已有不少公司股价腰斩。

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4月12日-6月3日期间,全市场有56家上市公司股价跌幅超过50%,其中34只跌幅超过60%,退市商城、*ST保力更是跌幅超过9成,投资者的资产跟随公司市值接近“灰飞烟灭”。

这些腰斩的公司有哪些共同点呢?

首先,从股票指标来看,绝大多数为ST股、小盘股乃至微盘股,跌幅超过50%的个股中,仅紫天科技、正源股份为非ST股,其他54家均为ST股,更有29家“披星戴帽”,被*ST。

从总市值来看,截至6月3日,有3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经低于10亿,*ST三盛、退市商城、*ST越博、*ST美尚4家总市值低于3亿元,其中,*ST美尚仅8800多万元。而上述区间内股价腰斩的公司中,当前总市值最高的是ST百灵,目前市值为47.56亿元。

其次,从股票面值来看,56家个股中有19家当前收盘价低于1元,根据退市相关规则,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则将面值退市,*ST保力、*ST美尚、*ST世茂、正源股份、*ST三盛、*ST左江、等个股基本上可以锁定面值退市。

股价腰斩多为ST,但并非针对ST

从股价下跌来看,多为ST股,这给市场造成一种“ST股下跌潮”的印象,但是从下跌的根本而言,是这些ST股在财务造假、内控失效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在近期实施ST的个股中,多家国资背景上市公司被实施ST引发关注。

6月1日,国企锦州港因财务造假被ST,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虚假记载,连续4年虚增收入86亿元,虚增利润总额合计超1.7亿元,与7家公司开展的贸易业务无商业实质。触及被实施ST。

5月12日,深圳国资背景的特发信息公告称收到深圳证监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显示,特发信息子公司特发东智为了完成业绩承诺,采取了跨期调节营业成本、虚构业务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导致特发信息2015年至2019年的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同日,均是因此前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实控人为平潭国资委的海峡创新、邯郸国资委的汇金股份分别被实施ST。

在业内看来,不少公司连续多年造假,控股股东资金非法占用,损失中小股东利益,这些涉及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硬伤”层出不穷。监管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精准出清劣迹、绩差的风险公司。

监管对问题公司的严监管处置,短期反馈到市场上是股价的杀跌。从长远来看,这是提升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促进上市公司提升经营质量和透明度的必然之路。股价腰斩的公司多数表现为ST个股,但是并非是针对ST个股。

当然,也有市场人士对当前中小盘、微盘的下跌表示担忧。北上某券商分析师就认为,今年以来盘面上没有赚钱效应,仅靠大市值拉台指数行情难以走远。A股历史上的牛市行情之所以能够走远,都是大小市值股共振上涨实现的,且高β的中小市值股股价涨幅远高于大市值蓝筹股,科技成长股强于周期股。

一方面是个别上市公司明目张胆财务造假、内控混乱的沉疴痼疾需要出手整顿;另一方面,中小市值公司的活跃度也是当下市场所需,确有不少观点认为“脆弱的市场经不起猛药”,如何平衡考验监管智慧。

不过,近期财联社记者采访的业界学者观点较为一致:退市新规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部分劣质公司的股价炒作现象,降低市场投机氛围。着眼于保护投资者的长远利益,维护市场秩序,减少系统性风险。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

不少ST公司积极自救

早在今年4月16日,监管就曾对ST作出说明,ST不是退市风险警示(*ST),主要是为了提示投资者关注公司的风险。公司如仅因此原因被ST,并不会导致退市;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可以申请撤销ST。

近期,不少ST公司通过股票回购、大股东增持、寻找新股东注资等多种方式避免退市,比如ST百灵,当前就在积极回购,截至5月末,公司通过股票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1.1亿元公司股票。

此外,*ST银江董事长王腾还向全体股东发出公开信表示,痛定思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治理、严格内控的至关重要性,公司将重新审视内控体系,进行专项内控自查,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提高持续规范运作能力及信息披露水平,落实整改责任人制度,确保内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努力之下,当前“保壳”成功的也不在少数。6月3日,ST景谷、*ST金山成功“摘星脱帽”,股票简称分别恢复至景谷林业、金山股份。

景谷林业被ST原因在于景谷林业公司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在2023年公司业绩翻身,最终获得摘帽;金山股份被*ST的原因则是公司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公司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达到3.50亿元,达到了“摘星脱帽”条件。

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包括中捷资源、新华联、西域旅游等13家上市公司撤销了ST,恢复到正常状态。

公募基金动态 北交所最新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