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说,内阁中有人反对,其中一个理由是美国不愿合作,“我没有同意,而是坚持到底。”
财联社5月6日讯(编辑 杨斌)4月,由于理财收益率比较优势凸显,叠加高息存款被禁,部分银行存款向理财转移,当月理财规模增长超2万亿元。尽管4月下旬以来债市调整,理财净值可能出现波动,但专家普遍认为再度出现大规模赎回潮的可能性极小。4月最后一天,债市已企稳,利率未出现趋势性上行。
4月理财规模增长超季节性
根据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肖金川的数据,4月理财规模累计增加2.07万亿元,高于2022年、2023年同期的规模增量(分别为1.55、1.16万亿元)。周度来看,在3月规模缩减后,理财在4月首周存续规模环比增加1.61万亿元,后三周依次为1790、1683、1090亿元。
4月理财规模超越季节性的增长,在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看来,是收益率比较优势与存款“脱媒”力量的共同作用。
2023年以来,国有行与股份行已3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在去年底的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后,今年3月中小银行全面跟进“补降”,目前银行1年期及以下存款利率全面跌破2%,3年、5年期存款利率也基本不足2.5%。
相较之下,根据普益标准监测的数据,4月最后一周新发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仍有3.08%。债市走牛,存续开放式固收理财产品近1个月、近3个月、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87%、3.62%、3.54%。
王一峰认为,存款“脱媒”并转移至理财仍存在空间。2024年以来,“套壳保险资管”、“手工补息”等方式形成的高息存款相继受限,后续也不排除存款挂牌利率进一步下调可能。若利率集中下调,可能推动企业或机构活期存款进入货币市场,形成理财产品的购买力。
另有银行业资深分析师向财联社表示,在“手工补息”被禁后,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倾向于把对公存款转移至理财。
展望2024年全年,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预计,由于存款利率下调且保持低位,理财规模有望保持稳健增长,年末或超过30万亿元。
债市调整,引发大规模赎回潮可能性极小
债市走牛维持了理财收益率的优势,促进理财规模增长。不过,4月下旬,受监管关注长端过低收益率以及政府债发行可能提速的影响,债市出现较大幅度调整。4月24日到4月29日,10年国债活跃收益率最多上行近15BP。
短时间内的大幅调整,引发市场担忧:理财净值的波动是否会再度引发赎回潮?
招商证券固收首席张伟在回顾2022年末的理财赎回潮时表示,2022年11月中旬开启的利率调整主要是因为疫情防控优化和地产政策加码后,市场预期经济将迎来较强的复苏从而带动利率上行,这轮理财赎回负反馈冲击主要靠市场自身调整来消化。
肖金川认为,当前还没有因素真正触发行情反转。监管态度的变化,更多是担心利率偏低,重回性价比区间之后,影响或下降。地产政策的放松,冲击更多是在预期层面,随后进入等待销售数据的阶段,影响可能钝化。债券发行的提速,也一再预期,关键还是资金面的稳定性。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表示,“4月30日债市的企稳极为关键。”当日,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4.75BP。经过4月最后一天的企稳,理财在五一假期间还能获得稳定的票息收益,净值波动不会太难堪,投资者赎回可能性减小。
站在理财产品的角度,国盛证券固收首席杨业伟指出,当前理财对波动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一方面,理财封闭式产品与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明显提升,非现金管理类定开型和开放型产品占比已不足四成,产品端更为稳定。另一方面,理财资产中债券占比下降,现金与存款占比提升,债券市场波动对理财冲击明显下降。
对于理财投资者,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认为,此前的理财赎回潮是一个投资者教育的机会。理财净值化时代已开启两年有余,当前理财的主流客户群体正逐渐去化理财“保本”的固有印象,适应理财净值的波动性。未来,再度出现跟风赎回的羊群效应的可能性正在降低。
“再度出现大规模理财赎回潮的可能性极小。” 周毅钦表示,如发生小规模的理财赎回,可参照去年9、10月债市调整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