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大疆被传入局扫地机器人,公司表示不作评论; ②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大疆在技术上存在优势,但进入市场需要时间,短期难撼动市场格局; ③目前,海外市场成为国产扫地机器人厂商下一战场。
《科创板日报》4月29日(记者 李明明)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通过开颅手术精确植入猕猴的大脑皮质,绑住双手的猕猴就能仅用“意念”控制机械臂,抓住“草莓”。这是4月25日亮相2024中关村论坛的一幕,该技术“北脑二号”被列为十大成果之一。
“脑机接口”,是大脑与外界设备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新一代人机交互与人机混合智能的前沿技术,其发展已被写入国家的“十四五”规划。
本次中关村论坛的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更是发布该领域一系列重要成果。
会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脑机海河实验室主任顾晓松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的专访,介绍了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现状、应用范围、以及海河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等。
近年来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其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够解决很多之前不能解决的问题,为科学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何为脑机接口,其将在哪些领域产生关键的发力?顾晓松表示,脑机接口是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的集合,把人类的思维通过电信号采集出来,经过解码、编码的过程,运用人工智能等方法,实现机器代替人完成工作,接口连接的是大脑里的想法以及机器,最终实现人们希望它实现的功能。**
该技术已与医学、通讯、游戏、军事国防等领域紧密的结合,并产生新的应用场景。
目前发达的国家都在脑机接口领域发力,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科研投入、产出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专利数量比同样发展强劲的美国要多。
在应用方面,他认为,近年来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其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够解决很多之前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通讯,正是借由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的。此外,医疗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在神经情感功能调节方面,脑机接口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目前,按照开颅与否来看,脑机接口技术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种方式,侵入式是指将电极或其他设备植入到大脑或神经系统中,实现与大脑的直接连接。非侵入式则是通过头皮或其他部位的电极等来记录和解析大脑的电信号,从而实现与大脑的间接连接。那么,未来哪种方式将会成为主流?
顾晓松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上述两种方式都是未来的方向,也都开发了样机,只是应用场景各有侧重。侵入式在大脑植入电极之后,可以长期使用,也便于控制,能够获得更高的信号质量和分辨率;而非侵入式则更加方便,其设备是依靠在头皮贴上电极片来获得电信号,这些电极片都固定在电极帽上,人们只需要佩戴帽子就可以使用,主要应用于生活、游戏场景、军事国防中。
目前我国在非侵入式的落地方面走在世界前沿。
记者了解到,非侵入式中,较具代表性的例子是马斯克创立的Neuralink,其目标是开发一种被称为神经织网的设备,它是一种由数千个微型电极组成的柔性薄膜,可以通过头皮的微小切口,无创的覆盖在大脑的表面,从而实现与大脑的间接连接。这种设备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手术,也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而且可以实现高密度、高带宽和双向的信息传输,从而实现更高级和多样的功能。
纵观国内外脑机接口顶尖团队,国外有Neuralink这样的脑机接口公司,国内则以高校和医院为主,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教授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脑机海河实验室、上海交大等。
去年3月,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在滨海高新区正式揭牌,是天津市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成立的第6家海河实验室。
实验室聚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领域核心技术,重点面向临床医学与神经工程、特种医学与人机工程等重大领域的工程应用,并助推天津市在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领域的产业化进程。
谈及脑机海河实验室成立以来的发展,顾晓松告诉记者,脑机海河实验室自从成立以来,聚焦基础研究,已经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专项,拥有无创脑机交互关键核心技术,布局了国际最大最全面的脑机交互专利池,实现了脑机交互全技术链条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