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ATX面向L2+智能驾驶应用,目前已获来自国内龙头车企、头部新能源车企、领先新势力、主流欧美合资车企等主机厂的多个量产定点,预计于2025年Q1开始大规模量产; ②禾赛科技李一帆坦言:“我们投了很多钱做芯片,成本结构是合理的。何时能把钱收回来,是基于实现大量出货。”
《科创板日报》4月22日讯(记者 曾乐 实习记者 任思莹) 激光雷达厂商之间的“拉锯战”正持续升级。
继速腾聚创宣布新品价格下探至千元的短短几天时间后,禾赛科技亦放出新品“大招”。近日,禾赛科技发布基于第四代芯片架构的超广角远距激光雷达ATX,其面向L2+智能驾驶应用,预计于2025年Q1开始规模量产。
一个颇有意思的细节是,与近期多家激光雷达厂商新品发布不同,禾赛科技并未公布此次新品的价格,而是多次强调“性价比”。
当前,芯片化与平台化生产成为激光雷达厂商目前寻求降本的主要路线。以禾赛科技为例,该公司自2017年起,开始发力激光雷达专用芯片研发,如今已陆续推出4代芯片架构。
不过,于企业而言,自研芯片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对此,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及CEO李一帆在接受《科创板日报》等媒体采访时坦言:“我们投了很多钱做芯片,成本结构是合理的。何时能把钱收回来,是基于实现大量出货。最终,企业需要推出售价最合理、性能最好的产品。”
同时,《科创板日报》记者走近禾赛科技麦克斯韦智造中心。据介绍,其位于嘉定工业区北区核心区,占地面积约40亩,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承担激光雷达的研发、生产、车规测试等功能模块,并采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大量智能工业机器人,以更好实现生产工序自动化。
在李一帆看来,“制造是研发的一部分。能够100%拥有自己的制造能力,会是激光雷达公司最核心的壁垒。”
▍以下为采访实录,内容有所删减:
问:如今汽车行业很“卷”,禾赛作为激光雷达厂商,如何实现更好的成本结构、利润,以及提供更好的价格?
答: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在给客户的产品中,是否可以通过高芯片化和自动化产线的方法从而实现降本。同时,我们希望实现更多国际化业务,这也有助于打开更多市场。
影响产品售价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在国内真正售价因素在于市场。产品如果在价格方面没有竞争力,可能在首轮比拼中就已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会看到目前多家产品价格区间接近。但售价在同一范围内的产品,是否控制好了成本,这是不一定的。
我认为一家企业如果成本控制得不好,但售价每次喊得特别低,并非是个好例子。把基本功做扎实、提升运营效率,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问:我们注意到,如今激光雷达厂商主要发力芯片化、规模化,但自研芯片的成本并不小,禾赛如何在其中找到最优解?
答:于企业而言,芯片化投了那么多钱是否可以收回来,答案是不一定的,这也正是如今大家所面临的共性挑战。我们的成本结构是合理的,何时能把钱收回来,是基于实现大量出货。最终,要推出售价最合理、性能最好的产品。
问:禾赛作为硬件提供商,是否会在业务上进行延展,如:提供软件解决方案等?
答:从激光雷达来看,我们不仅做软件也做智能芯片,这是靠硬件+软件实现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激光雷达是不能独立做决策的,这样的话软件便产生不了车企价值。
事实上,这个问题几乎每年我都会思考一次,但迄今为止,我们看到车企还是更希望我们提供最高质量的原始数据,通过车企自身的算法和其他传感器进行融合。
因此,在我看来,“激光雷达形成一个独立的软件产品”这件事情比较难。但我们可以为车企提供全栈能力,只是把软件当商品这件事情,我还没有看到足够多的商业模式出现。
问:“端到端”是目前自动驾驶行业较为热门的词汇之一,其系统需要基于纯视觉等。这对激光雷达带来哪些影响和机会?
答:我也非常关注“端到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方法论,它可以解决数据依赖等问题。我认为这和激光雷达是相对垂直的两件事,目前没有看到必要性和直接关联。激光雷达解决很多视力问题方面的问题;而“端到端”本质上是思维模式的改变,看不着的东西再聪明还是看不着。
问:如今部分车企由于竞争压力较大,选择在一些终端终端车型上砍掉激光雷达传感器方案,并选配4D毫米波雷达方案等,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答:毫米波雷达的波长更长,这使得它较难实现更高分辨率,从这点来看不太能替代掉激光雷达;性价比方面,长远、综合来看,我认为对激光雷达长期的预期和4D毫米波雷达的预期,并没有存在量级的差别,都在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