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7家基金公司入驻小红书; ②基金公司在小红书上发布的内容多为基金知识普及、投资思维介绍等; ③基金公司表示,入驻小红书能加强与年轻群体的沟通和互动。
财联社4月16日讯(记者 闫军)今日A股的行情无须赘述,诚然,投资者体验不好。
截至4月16日,万得微盘2个交易日跌去了18.5%,中证2000指数跌幅近11%,中证1000指数在今天扩大跌幅,两日跌幅5.1%。这三个指数是A股微盘、小盘和中盘的代表性指数,亏钱明显,并且小市值的微盘跌幅更深。
一系列政策之下,“刮骨疗伤”的阵痛比预期的要惨烈,小作文纷纷扰扰、被传得包浆的截图,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地拼凑出信息,未经证实的阴谋论,蜚短流长出现在各种社交媒体,尽管谁都不缺乏接触信息的渠道,但是陷于信息茧房之下,小作文的传播显然要快得多,对市场情绪影响也大得多。
今天晚间,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就分红和退市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回应:
一是分红不达标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主要着眼于提升上市公司分红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重点针对有能力分红但长期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需要指出的是,ST不是退市风险警示(*ST),主要是为了提示投资者关注公司的风险。公司如仅因此原因被ST,并不会导致退市;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可以申请撤销ST。
以2020-2022年度数据测算,沪深两市可能触及该标准的公司数量仅80多家。
二是退市指标调整旨在加大力度出清“僵尸空壳”、“害群之马”,并非针对“小盘股”。在标准设置、过渡期安排等方面均做了稳妥安排,短期内不会对市场造成冲击。市场有观点认为“本次退市规则修改主要针对小盘股”,这纯属误读。
根据测算,沪深两市明年适用组合财务指标触及退市的公司家数预计在30家左右;明年可能触及该指标并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约100家。
市场的三个担忧
今日,财联社记者向业内多位基金经理、投资人士求证,复盘了当下的市场担忧,主要有三:
首先,市场对微盘监管有所误解。来自机构的投资人士坦言,此前对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介机构强监管,融券、量化等业务规范的出台有预期,但是“没想到这么快”,在短期看到如此密集的文件后,开始对微盘、小票产生了较大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市场的普遍情绪。
有基金经理表示,“公募不会主动卖出,但是对于不少市场资金而言,一时未能理解监管意图的第一反应就是避险,这既符合合规要求,又能规避风险。”因此,市场抛压较大,随着市场调整,有不少产品可能触及警戒线或者止损线,在今天被迫持续抛出。财联社记者获悉,今天已有小量化私募触及警戒线。
其次,极个别基金经理爆出触犯法律风险后,各家公募合规开启自查自检等,从公司到基金经理对待小票态度更加谨慎。
其三,分红不达标要ST谣言的再发酵。在上个周末,有部分市场人士根据新修订规则中的分红金额标准,测算得出“A股将有1000多家公司将因分红金额低而被ST”的结论。随后,财联社发布辟谣求证,预计仅有80多家公司会触及ST标准。此外,考虑到目前年报披露尚未结束,且规则2025年才首次适用,预计会促进公司通过分红回购等方式增强投资者回报,实际影响家数更少。
但是这一准确数据并未被市场充分获悉,反而是谣言传播速度更广,市场误解并没有完全消除。
今日,连知名经济学者刘煜辉也在社交媒体辟谣称“带节奏的逻辑与概念迅速传播,“不分红就ST”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不具备分红条件的不分红的不会ST,而且从2025年1月开始实施还有2023年、24年两个会计年度可以分红。”刘煜辉同时感慨:周末先传播上千家ST,后面澄清竟没用。
市场三个辟谣
在今天盘中,监管再次回应媒体求证时,对市场关切的问题进行了辟谣:
一是“应退尽退”不等于微盘都要退,退市新规意在精准出清劣迹、绩差公司,并非针对小盘股。
4月12日出台的新“国九条”等1+N系列政策意见中,希望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退市政策的修订的确是本次改革的重点。但是市场情绪明显被夸大,甚至波及无辜了。此前财联社已经向相关部门了解本次退市规则修改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精准出清劣迹、绩差的风险公司,而非针对小盘股。
二是“不分红就退市”更属误读。
此次相关政策指出“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将会被纳入ST,”这里针对的是有能力分红但分红比例持续偏低的公司,并不是针对微盘,诚然,当前小盘股、微盘股中确有不分红或者分红不达标的企业,但这些公司只要分红比例或者金额达到标准,两者符合其一,即不会被ST。如果“小盘股”因为经营业绩不佳而亏损,也不会因为“无红可分”而被ST。
此外,ST也并不等同于退市,符合条件后,即可“摘帽”。
三是北交所上市公司也不等同于“小微盘”。
尽管北交所上市公司这两日也出现了明显地调整,申万宏源北交所首席刘靖明在近期研报中就指出,北交所上市公司与“小微盘”在市场定位、上市条件、投资者认知以及企业规模和成长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
刘靖明指出,小微盘更多的是市值概念,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吸引力在于其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因此,即使某些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市值较小,它们也可能因为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创新性而不应被市场归类为“小微盘”。
部分微盘已经“跌”出机会
尽管收盘依然大跌,但是随着盘中辟谣,市场情绪有所好转,以中证2000相关ETF为例,已经从上午的普遍折价,到不少产品下午开始出现溢价,这也就意味着买盘力量在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量化私募的角色也有所变化,从此前为下跌“背锅”到现在被指责“不接盘”。有量化私募人士指出,随着两天的大跌,微盘风险已经出清。根据前一轮微盘危机中的经验,依然有量化私募采取了“扛”的方式,没有大幅卖出,而是等待市场修复。
“今天微盘股已经跌出机会了,明确了监管方向并不是针对微盘,接下来会有信心。”某量化私募人士表示,微盘股中依然存在一些有业绩支撑的个股,他们可能是垂直行业、细分领域的好公司,接下来微盘会走向分化,在短期阵痛过去之后,市场依然会发现这些公司的价值。
无独有偶,因诺资产方面也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小市值板块以及微盘股更容易受到退市影响,因此“新国九条”短期内对于该板块的影响更多是利空。但依然认为微盘股存在机会。目前公司已经建立自己的黑名单池,将不符合的股票剔除出选股池,从而进一步降低策略风险。
除了对策略风格进行了严格约束,因诺资产还表示,会密切关注具体出台的政策细节,并据此对策略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调整。比如,新监管举措中上市公司分红实施强约束措施,必然加强投资者对公司现金流状况的关注。当前市场偏好盈利增长风格,这可能导致整体市场偏好转向未来自由现金流强的上市公司。为应对这一变化,因诺在投资策略上,会根据市场反应增大对基本面因子的权重,并不断优化基本面因子和另类因子,着重强化业绩、估值、分红等选股因子的策略,以适应未来投资风格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