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AI辅助”扩展项; ②AI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但现阶段还无法完全“平替”; ①辅助诊断之外,在新药发现、健康管理、手术辅助等方面,AI均可助人类医生一臂之力。
财联社4月13日讯(编辑 魏齐)12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2024—2026年,按照“规划先行、场景牵引、科学有序、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中央财政将安排奖励资金支持试点县开展试点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层面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把具体工作落实落细。地方各级有关部门要在土地、电价、服务费等方面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有效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短板,力争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乡乡全覆盖”。
年初以来,充电桩支持政策不断,3月初,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交通部王刚2月29日国新办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2024年计划新增服务区充电桩3000个、充电停车位5000个。
各车企新能源新产品迭代迅速,对市场销量构成有力支撑,中汽协预计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50万辆,同比+20.0%。首创证券认为,充电桩方面,国家不断推进电动汽车发展及城市公交电动化替代,同时当前整体桩车比较低,充电桩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充电联盟发布数据,2024年3月比2024年2月公共充电桩增加8.3万台,3月同比增长48.6%。截至2024年3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290.9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127.8万台、交流充电桩163.1万台。从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7.9万台。截至2024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931.2万台,同比增加59.4%。
充电桩产业链按照产业分工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是充电桩部件制造商,大多为标准化电气产品,例如充电模块、电机、芯片、接触器、断路器、外壳、插头插座、线缆材料等;产业链中游是充电桩集成制造和运营,负责充电桩和充电站的搭建和运营,提供充电桩服务,能够统筹上下游及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有效合理的整体运营方案。中游建设运营是重资产行业,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设,资金依赖性较高。并且直接面对下游消费者,因此是产业链核心环节;下游是新能源车企,包括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制造企业。
中银证券研报称,整桩环节中具备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或零部件自制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实现较低的成本与较高的性价比,优享海外市场增长红利;模块环节存在技术门槛,大功率与高效率是未来发展方向,头部企业在大功率技术上相对领先;运营环节马太效应显著,随着市场空间打开和经济性提升,头部企业有望率先受益。推荐英杰电气,盛弘股份、通合科技、特锐德,建议关注道通科技、绿能慧充、炬华科技、芯能科技等。
华西证券研报认为,整车和充电设施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以及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持续推进。同时,预计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将更注重合理布局、高使用效率及更高效的充电时长等方面的优化,一方面将带动重点区域的需求释放,另一方面将推进快充等技术更新和应用。持续看好:1)设备端,在充电桩需求提升的趋势下,模块、整桩等设备端有望受到直接的带动,实现销量的提升。2)运营端,充电运营属于新能源汽车服务后市场,在设备需求迎来提速的情况下,运营商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充电桩上中下游产业链上市公司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