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日,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正式启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先声药业等企业代表现身; ②虽具体执行方案尚待明晰,但业内认为对国内医药企业是毋庸置疑的利好; ③东南亚医药市场增长强劲,但对进口药械依赖很大。
《传真》栏目,致力于传递一线真实讯息。本次关注AI手机在销售市场的现状。
财联社4月7日讯(记者 徐学成 陆婷婷)智能终端加速拥抱AI,一直被诟病创新乏力的智能手机,迎来了难得的炒作题材。新年伊始,魅族宣布“all in AI”,而后发布的智能手机新品无不贴上“AI”,以此作为最大卖点。更有研究报告惊呼,AI手机已经“改变手机形态”,智能手机市场即将迎来“拐点”,并对2024年的市场行情给予颇高的期待。
但所谓的“AI手机”在销售市场表现如何?消费者如何看待智能手机的AI浪潮?“AI手机”能否给产业链带来新的变量?带着这样的疑问,财联社记者近日集中探访了位于广州、深圳两地的多家智能手机门店。记者发现,当前市面在售的“AI手机”的AI属性相对集中于图像处理、语音助手、文字生成等功能上,有消费者坦言吸引力不够强,“使用第三方App也能实现”。从多位销售人员的反馈来看,“AI功能”整体关注度不高,鲜少人主动问及,AI也并非主推的手机卖点。
行业鼓吹与市场冷淡的鲜明对比背后,智能手机市场告别高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IDC统计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71亿台,同比下降5.0%,创近10年以来最低出货量。而接受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则认为,AI手机热度不断上升,反映了业界对AI提振产业链的期待,但至少从短期来看,AI还难以为终端销售提供明显助力。从产业链来看,芯片、算力、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上则仍需继续提升,才能让AI手机“名副其实”。
“AI手机”够“AI”吗?
作为国内某头部消费电子代工厂商的一名中层干部,邱阳(化名)目前还在用着3年前买的一台iPhone 13。她坦言,对当前眼花缭乱的的手机新概念并无太大感觉,“觉得还能正常用,功能也能满足我的需要,没有必要换。”
在谈及“AI手机”概念时,另一位在深圳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上班的女士却反问起记者,“您能跟我介绍下AI手机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吗?”
记者还在深圳的几家手机门店随机采访了多位消费者,得到了反馈多是“没太注意AI功能”,但也有数码爱好者称“就是奔着AI手机去的”,但体验完后则表示“也就是体验下而已”。
随着AI大模型加速“登机”,手机厂商开始躁动起来。近期陆续发布的手机新品,“AI”几乎都成了主打概念。但所谓的“AI手机”在销售市场究竟立得住吗?
记者探访一家OPPO门店发现,该品牌旗下的FindX7系列展台已经立有“AI手机”标牌,显示该手机具备AI通话摘要、小布助手、AIGC消除、闪速抠图等AI功能。三星某门店门口的Galaxy S24系列海报标有“Galaxy AI”字样,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即圈即搜、通话实时翻译等功能。小米、荣耀等门店则未见AI相关标识,店员也未做着重的推介。
OPPO FindX7系列展台摆放“AI手机”标牌 财联社记者摄
多位销售人员均向记者表示,现在AI手机相对偏概念层面,消费者对AI功能的总体关注度不高。
“我们会讲,但顾客兴趣不大”,有店员直言,AI那些只是手机里的操作,不是买手机的重点,消费者更关注芯片、屏幕、摄像、充电等。甚至有销售面对记者询问“AI手机”时陷入片刻迟疑,交流一番后其坦言,“产品里是不是有一些黑科技或者智能化的东西,这样讲需求更明确,提AI手机反应不上来。”
功能不完善,实用性不强,是消费者对AI手机感知不强的最主要原因。
财联社记者走访中试用了多款“AI手机”,除AI功能对网络速率要求较高外,各品牌手机的AI能力表现亦有差异。在感受到AI所带来的事项总结、摘要及提醒等功能便利的同时,也令人生出似乎不够智能的疑问,如有的手机在执行消除路人的操作后仍出现黑点或残痕、环境嘈杂时语音唤醒出现延迟、AI助手回答问题出错似不具备逻辑相关的能力等。
也有销售人员坦言,有了AI,手机就可通过语音唤醒直接进入手机上应用程序,拨打电话、查天气等。“但几年前就有这个功能了,只是现在随着系统升级优化得更好,操作层面也进步了。”
某市级手机品牌经销商告诉记者,首先AI手机价格较贵,其次功能不常用不实用,使用场景受限没有普及,比较专业玩机或者追求新潮时尚的达人才会去尝试。一位vivo X100手机用户反馈称,“路人消除、图片配文自动跳转微信发朋友圈,也就用这两个AI功能多一点。”
vivo X100系列展台显示的“AI功能” 财联社记者摄
在受访的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看来,因为AI技术的很多好处往往是隐性的,不像新屏幕技术或电池寿命那样直观。AI功能能否实质促进销售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解决用户的痛点和需求。若AI功能可提供实际的价值,比如改善照片质量、提高设备性能、增强安全性等,有可能会成为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而根据IDC、OPPO联合发布的《AI手机白皮书》,其定义的AI手机四大能力特征包括高效利用计算资源、数据感知更敏锐、强大的自学习能力以及丰富的创作能力。
显然,目前市面上的相关产品更接近于“支持AI功能的手机”,离理想中的AI手机还存在差距。
拐点将至?远水或难解近渴
IDC统计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71亿台,同比下降5.0%,创近10年以来最低出货量。全球来看,2023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亦同比下降3.2%,仍是10年来最低的全年出货量。
智能手机市场的持续低迷,也让产业链上下游在二级市场上难以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得益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东风,消费电子上游厂商纷纷切入智能汽车赛道,以寻求新的增长路径。而小米更是直接“下海”造车,并被雷军称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AI热潮的袭来,在智能手机行业激起了涟漪。财联社记者翻阅各大研报、分析报告发现,AI手机“改变手机形态”、“市场拐点已至”、“开启智能手机新时代”等字眼犹如“乱花渐入”,仿佛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级市场上,“AI手机概念股”频频被热炒,如福蓉科技(603327.SH)多次涨停,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达49%,其供货的三星S24系列手机、谷歌Pixel8系列手机等产品都称具有AI功能。据Choice数据统计,1月以来,传音控股(688036.SH)、联创电子(002036.SZ)、力芯微(688601.SH)、希荻微(688173.SH)、思泉新材(301489.SZ)、江波龙(301308.SZ)、安利股份(300218.SZ)也频获机构调研。
反观现实,除消费者对AI手机的感知不强外,也有多位从业者在受访时给出了“AI手机是趋势”的判断,但AI手机能为这些公司带来多大的业绩“增量”仍待后续市场检验。
二级市场的“躁动”,或许正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行业对于创新乏力的焦虑。但至少从短期来看,想依赖AI概念提振销售市场,或许难以收获成效。
长期来看,AI手机能否给行业提供实质上的助力,则有待于产业链的不断成熟。
CINNO Research方面告诉记者,AI手机研发需要更多设计优化,如硬件架构优化、能效及散热设计优化,以及会在设计中加入更多安全性功能,如加密保护和隐私保护机制等。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两化融合委员会副会长吴高斌表示,“AI手机在硬件设计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AI处理单元的需求上,需要使用更先进的AI处理芯片”。
与此同时,AI应用要求更高的算力性能支撑,思泉新材和飞荣达(300602.SZ)均表示,这将会对散热解决方案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石科技(300684.SZ)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 AI需求下对散热材料的要求更高,“原来可能用单纯材料可以解决,现在需要一些金属散热器件。”
此外,希荻微证券部人士对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记者表示,公司的充电管理产品可为AI手机设备长续航加持。公司此前在接受机构调研时就表示,AI手机大模型的运转对电源管理芯片的性能指标要求会进一步提升。
不过,市场分析认为,算力、算法、光模块、OLED等核心部件厂家的崛起才是未来AI手机突破的关键所在。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记者表示,AI手机融入了更为强大的处理器、专门的AI芯片以及优化的传感器阵列,以提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任务的效率和准确性。操作系统更加智能化,能够学习用户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智能助手功能。这些变化对芯片制造、传感器生产、软件开发等产业链环节带来了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