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思特已成为苹果、微软、还未等多家国际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商的稀土永磁材料应用器件的供应商。此次IPO,英思特计划募资约6.06亿元,主要用于扩大主营产品的产能、提升研发生产能力,以全面升级公司在磁性器件领域的竞争力。
财联社上市公司报道部推出新经济地方志栏目,聚焦区域经济,聚焦产业集群,展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当下,各地方谋求发展“破局”的新图景。
财联社3月24日讯(记者 刘琰 方彦博)当风速大于每秒3米,汕头南澳岛南部海域的35台“大风车”便会转动起来,巨大的叶片转动一圈能产生11度电,这些电,经由海缆,送达海上升压站,从35千伏调高至220千伏,最终并入电网。
“风机叶片转起来,都是真金白银。”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汕头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强站在甲板上说。
王强驻足的地方,是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场,海风带来的经济效应,在这里有具像的表达,可以被精确量化。
(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场 财联社记者摄)
而在南澳岛的另一边,与海上风电场遥相呼应的地方,则呈现不同样的斑斓景象。几年前,生蚝养殖所需的漂浮球,从聚苯乙烯白色泡沫浮球全面更换成环保材料聚氯乙烯彩色充气浮球,这片海上牧场就此“意外”成为了网红打卡点的“彩虹海”。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这是汕头在着力构建的“蓝色产业”,将海上发电、水下养殖乃至海洋观光等深度融合,探索“靠海吃海”的新定义、新经济。
(“彩虹海”海上牧场 财联社记者摄)
时机很关键
2023年,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场的发电量达到8.4亿度,超过其7.5亿度的预计产能。“这里的风资源实在是太好了。”王强告诉财联社记者。
汕头地处台湾海峡西南端喇叭口,“狭管效应”作用下,海域风速可达每秒9-10米,海上风电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时数在3500小时以上,属于一类风场。
粤东,是“十四五”期间我国规划的五大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之一,而汕头则凭借得天独厚的海风资源,成为粤东海上风电基地的主要阵地。
据《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广东省已在汕头布局3535万千瓦风电规划装机容量,汕头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全省占比约53%。
这也吸引了国内电力巨头的投资目光——紧邻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场,是华能汕头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已经于2023年底投产并网。
(在巡视的大唐汕头公司工程师 财联社记者摄)
虽然风资源极为优质,但从装机容量来看,汕头乃至粤东,在国内并不算领先,发展起步也不算早。不过,无论是来投资的电力集团,还是来“安营扎寨”的整机制造商,似乎都不怎么“焦虑”,甚至认为现在“时机刚好”。
一是技术“时机”。近十年来,海上风机制造商开启大兆瓦技术的快速迭代,从3兆瓦起步,到6-8兆瓦,再到现在突破10兆瓦。理论上,容量越大,度电成本降得更低。随着技术成熟,功率突破带来的边际改善趋于平缓。更大的单机容量对技术路径、新材料运用、安装维护等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成本“时机”。经历2021年的“抢装潮”后,海风产业链的价格回落,较高点几近腰斩。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判断较为一致,即产业链的价格还有下探可能,但总体幅度不会太大。换言之,产业链价格已趋于底部。
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意味着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的效率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王强告诉记者,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场的回报率在7%,扩建项目预计能够达到9%,高于行业水平。
(王强在介绍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场情况 财联社记者摄)
上市公司身影聚集
出海过程中,王强不止一次表达了对“汕头制造”的骄傲——这35座“大风车”交付自上海电气风电(688660.SH)广东海上智能制造基地,就坐落在南澳岛对岸的汕头濠江区。
在驶向基地的途中,远远就能看到附近也立着一座“白色风车”——这是正在测试阶段的13兆的样机,比起已经在南澳海域投产的7兆瓦机组,要大出不少。
这款风机便是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场的扩建项目中的主力机型。根据规划,扩建项目包含26台13兆瓦以及1台16兆瓦的风电机组。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海上智能制造基地,远处是测试机 财联社记者摄)
“企业不管去哪里,都是以市场和订单为导向。”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江坤告诉财联社记者,上海电气首次来到汕头考察是2017年,考察后不到90天该项目就正式落地。
李江坤表示,目前基地的产能没有在扩张,而是更注重在为适应大机型而进行车间内部的技改。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海上智能制造基地车间 受访者供图)
不远处,是集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四个一体化”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
该产业园区由汕头京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以下简称“京能清洁能源”)开发建设,与主机商金风科技(002202.SZ)等风电头部企业联合建设。
(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金风科技车间已建成 财联社记者摄)
汕头京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筹备工作组副组长宫力彬告诉记者,主机厂金风科技是园区的“链主”企业,带动其他配套零部件厂商入驻,“四个一体化”能够提高产业链的反应速度和生产效率。目前金风科技的车间已经建成可投入使用,其他配套零部件厂商也在加快建设。
对于今年的海风行业,李江坤表示,“订单的获取会好一些”,一是因为招标量提高,二是国家竞配结果出来后,将有订单转化。“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待订单。”
“深蓝”的想象力
如何将资源禀赋转变为产业优势,汕头正在思考并付诸实践,发展的目光也更深远。
“随着近海资源已经开发到一定阶段,接下来大型企业的竞争场会在深远海。”王强说道,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成为“助推器”。深远海环境不同,对技术也提出新要求,比如更适配深远海场景的漂浮式发电等。
以海上风电为主,结合海洋牧场、海水制氢、储能、智慧电气装备等产业,汕头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以汕头为中心,建设“大汕头湾区”,发展海洋经济。
(“彩虹海”海上牧场俯瞰 财联社记者摄)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已经在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扩建项目的规划中了。”王强告诉记者。
大唐汕头公司提出“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单位+海洋牧场开发建设单位+渔业养殖单位”的“ABC”联合开发模式。在这一联合开发模式下,大唐汕头公司将构建以“大型智能网箱+养殖平台”为主体,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的生态化、智能化、高效化新型牧场模式。
王强告诉记者,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结合,既是空间的融合,也是能源的融合。深海网箱养殖,监控、照明、自动投喂、清洗、捕鱼等,传统使用柴发或者光伏,直接使用海风,既便捷又环保。
而海上制氢则是试图解决“消纳”的问题。海风发电存在不确定性,利用电力优势在海上直接电解海水。“当然目前还存在成本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商业化运营。”王强说道。
于未来,包括 I期风电场的60亿元和扩建项目45亿元投资在内,大唐计划在汕头投资500亿元,带动主机厂及全产业链在汕头落地。
宫力彬表示,汕头是京能电力在海风领域的第一个投资地,并会考虑在未来继续扩大在汕头的投资。
汕头着力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也意味着一个更长远的谋划:汕头更靠近东南亚,是未来谋求出海的窗口之一。
风从海上来,最后点亮了城市角落的灯,转动起工厂车间的机器。汕头,正在描绘一个更深远的蓝色梦想。
(往期回顾:新经济地方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