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固体电池的热度日渐攀升,固态电池论坛现场“一座难求”; ②随着产业化进展加速,固态电池话题开始延伸至产线建设以及设备的更迭; ③GGII分析,当前固态电池仍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半固态电池已实现10GWh级别出货,全固态电池有望于2028年进入GWh级应用阶段。
《科创板日报》3月21日讯(记者 徐红)别让耳朵按了“静音键”——随着一年一度“爱耳月”的到来,听损引发的健康问题以及听障人士的听力重建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听力损失被认为是一种“看不见的残疾”。由于疾病发生缓慢渐进,因此早期不易察觉,但其危害却不容小觑,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听损还会显著增加罹患痴呆症、抑郁症等其他疾病的风险。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有超15亿人听力受损,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还会增长到25亿,也就是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将受到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影响。其中,我国的听力残疾人数预计接近3000万,是全球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
尽管患者人群庞大,但听力损失迄今依然是一个未被需求满足的领域。一方面,虽然听力损失可以治疗,但它还不能治愈。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因特殊疾病导致听力损失的患者来说,听力的重建方案也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迭代和多元化。
▌导致听损,这些疾病不容忽视!
人耳有两个听力传导途径,即听力测试时常说的“气导”听力和“骨导”听力。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外耳、中耳,到达内耳的途径,即为“气导”听力,也是正常人耳最主要的听力途径。另一个途径为声音直接振动颅骨,通过颅骨振动将声音传入内耳,即为“骨导”听力。
听力损失按照病变部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及混合性听力损失(即前两者同时发生)。“空气传导途径被破坏”,比如鼓膜破了、外耳道堵了、中耳发生炎症了,就会发生传导性听力损失;“内耳听毛细胞减少”,甚至听神经、听觉中枢故障,则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在由不同原因导致的听力损失中,以老年性耳聋最为常见,也就是自然老化导致的听力下降,预计占总听力下降患者的80%以上。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近年来以助听器为代表的听力辅助设备市场也慢慢迎来了新一波的热度。
“老年性的听力损失更多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导致感音神经细胞凋亡及功能缺失,由此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种听力损失一般不能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和治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防聋办公室主任王硕表示。
此外,临床上还有不少因各种疾病导致的听力损失,这部分人群虽然较老年性患者更少,但他们的需求同样值得关注。
以我们现在面临的第一大致残疾病中耳炎为例,据中国听力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生协会耳鼻喉分会主任委员、友谊医院耳鼻喉科教授龚树生介绍,虽然通过手术技巧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微创技术的应用,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但由于中耳炎的病因复杂,影响中耳炎术后疗效的因素又太多,所以很多中耳炎患者可能会对手术后的听力提升并不满意,这部分患者在术后遗留传导性耳聋、混合性耳聋或感音神经性耳聋等问题也很常见。”
其他一些非手术类的疾病如突发性耳聋,一样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听损问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冯艳梅表示,突发性耳聋通常并不显示耳朵有器质性的病变,也就是说,检查不能发现有明显的炎症或器官损坏,但患者突然出现听力下降。
“因此,这种突发性的听力下降往往是一种神经性的听力下降,从原因上说,我们推测可能更多是因为病毒感染,或者是因为内耳血管供血不好导致神经细胞坏死。”冯艳梅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还比较高。据冯艳梅介绍,这种疾病在美国大约是每10万人里有5-20人的发病率。如果按照该比例推算,那么我们国家每年新增的突聋患者预计要在5-20万人左右(以10亿人口计算)。
“其中,有80%的突聋患者可以治愈,但还有20%的患者会因为各种原因,或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导致持续性的听力下降,或者永久性的听力下降。”冯艳梅说。
在听障相关人群中,新生儿及儿童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患者群体,也是耳聋疾病受累的重灾区。统计显示,我国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人,每年新生听障儿童6万人,超过80%的聋儿由听力正常的父母所生育。
王硕在采访中亦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进行了科普,她表示,小耳闭锁、外中耳畸形以及单侧聋都是儿童患者中比较常见的一些听力相关疾病。“并且现在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单侧耳聋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多数患者合并内耳道狭窄,因此推测是听神经发育出现了问题。”
单侧耳聋可以是先天性的,但也可以是后天造成的,而导致单侧耳聋的后天最常见的病因正是突发性耳聋。专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突发性耳聋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呈单侧性,双侧耳朵同时突发性耳聋则很少见。
▌恢复听损,“科技助听”还缺什么?
当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手术提高听力的空间有限,或者是有比较大的手术风险的情况下,听障人士如何才能重新回到有声世界?在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谢静看来,“科技助听”在这个时候或许才是目前最有提升空间的途径。
发生听力损失后,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通过助听装置恢复一定程度的听力,要么验配助听器要么做人工耳蜗,可是却往往忽略了助听器也是有分类的。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基于传导方式,目前市面上的助听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
其中,气导式助听器指的是通过气导方式放大后的声音通过耳道气体传导到内耳;骨导式助听器则是将放大后的声音通过乳突或者头骨机械振动的方式传导到内耳。目前,气导式助听器依然是最为传统的助听手段。
具体到临床应用层面,专家表示,由于不同的助听器有不同的适应症范围和适用人群,因此会针对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
比如对于老年性听损,如果患者只有单纯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不伴有中耳炎等其他疾病),那么往往都是首选传统的气导式助听器。
“因为骨导式的助听器对骨导阈值有一定要求。而当老人来到助听器门诊的时候,他的听力损失一般都已经达到中度,也就是说可能已经有超过40分贝以上的听力损失程度,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骨导阈值还会逐渐往下走,因此并不适合骨导式助听器。”王硕告诉记者。
声佗医疗董事长兼CEO普强凌表示,在中国的听力赛道中,普通气导助听器覆盖人群最多,主要用户是因年龄衰老耳蜗功能退化的老年人,以及长期带耳机等重度噪声引起听损的年轻人。
骨导式助听器能够解决气导助听器不能解决的诸多听力问题,更能满足因不同疾病导致的听力损失患者的需求,包括外耳道闭锁、中耳炎、胆质瘤、中耳硬化症等人群,以及因突发性耳聋、听神经瘤等造成的单侧耳聋人群等。
“中耳炎患者的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中耳,因此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如果他的骨导听阈比较好,这个时候骨导助听器可能就会是最佳的选择。除此之外,骨导助听装置对于胆脂瘤术后听力恢复效果不太好,以及听骨畸形这一类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也都能够起到比较好的助听作用。”
“对于单侧性耳聋患者而言,骨导式助听器相较传统助听器,同样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单侧耳聋患者因为对侧耳朵是正常的,所以佩戴气导助听器的话,可能会觉得两边(听力)不平衡。但如果患者的骨导听阈在正常范围内,这个时候骨导助听器就是非常适合的一类补救办法。”冯艳梅、西京医院耳鼻喉主任查定军两位专家相继谈到。
从气导助听器,到骨导助听器,还有人工耳蜗……目前临床上所能用到的助听装置,可以说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听力损失患者。但对比发达国家,我们又能发现,目前国内助听器的佩戴率和渗透率都还比较低。
“医疗领域面向大众进行单侧耳聋的疾病教育的不足、患者对听力损失的重视程度不够、助听器的价格和效果差异.…..”,在临床端看来,这些都是造成差距的背后原因。
当然,也有临床选择还不够多或不够好而给患者带来困扰的原因:比如鲜有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植入式的骨导助听器;还有很多患者无法释怀因佩戴助听器而产生的社交羞耻感,做不到像佩戴眼镜那样自然地去接受佩戴助听器……
“所以,声佗医疗自成立之初,我们的使命就是去填补这个市场的空白。我们希望可以用无创且隐形的方式,为中国及全球的患者提供比手术植入效果还要好的骨导助听解决方案。”普强凌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据悉,骨传导技术分为经皮骨传导和直接骨传导两种。典型的直接骨传导方案是外科植入骨锚助听器,但由于涉及手术,不仅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等,价格也非常昂贵(人民币10万元以上),导致患者接受度低。而“经皮骨传导”是声波震动经过皮肤和软组织至颅骨,传导过程中能量损失率非常高,效果亦不理想。
声佗医疗在2023年推出新品SoundBite G4(品聆),这款助听器的特殊之处在于采用了牙骨传导技术,可通过牙齿-颅骨-耳蜗进行无损传导,是目前唯一用无创方式实现直接骨传导的助听器产品,临床听力效果超过手术植入骨导,且价格仅为其五分之一。据普强凌透露,牙骨传导这一新技术已经在国内惠及众多单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患者,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未来,我们期待能有更多、更新的好技术能够应用到临床,满足我们不同层级患者的需求,让患者用最小的经济付出得到最大的听力改善。”查定军亦再次呼吁,因为如何在术中、术后保留及改善患者的听力状态,是他这样的耳鼻喉科大夫日常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