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因昔日第一大业务收入腰斩致亏约2亿元、计提减值损失等,机器人概念股拓斯达去年净利润或现上市后首亏。 ②公司称,大幅收缩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规模,对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③未来,拓斯达将持续重点发展机器人、数控机床、注塑机等产品类业务。
《安安访谈录》是界面财联社执行总裁徐安安出品的一档深度访谈类栏目。从投资角度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覆盖传媒创新、VC/PE、信息服务、金融科技、交易体系、战略新兴等方向。
《科创板日报》 “连线创始人/CEO”栏目,主要关注创新创业型企业,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
本期访谈人物:
为恒智能董事长兼CTO 孙耀杰
“储能要达到能完成负荷的灵活调控,需要很高的技术门槛,而这些技术门槛,是目前绝大多数简单组装的储能厂根本无法触及的。”
▌个人介绍
孙耀杰,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综合能源系统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德国上市公司艾思玛(SMA)太阳能技术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现任江苏为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智慧电子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等领域承接多项国家重点项目。
▌第一标签
探索能源数字化服务与AI深度融合的实践者
▌公司简介
为恒智能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以全场景储能软硬件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核心,提供VPP(Virtual Power Plant,虚拟电厂)、碳交易等SaaS服务(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数字能源服务商。
《科创板日报》2月23日讯(记者 余佳欣)近期,江苏为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为恒智能)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晨道资本、兴业国信资管、复容投资领投,国联集团(锡创投)、水木投资等联合投资。融资主要用于研发投入、产能升级及海内外市场开拓。
储能行业混战的当下,为恒智能团队从成立初期的40多人,发展为超300人。为恒智能董事长兼CTO孙耀杰,和我们分享了这家企业的成长故事。
▌将重点布局能源数字化服务与AI深度融合
“储能是解决电力平衡和灵活可控的重要方式。”孙耀杰分析了储能对当前能源转型的重要性。
孙耀杰表示,能源转型期内,最终付费用户除了安全因素以外,更加关心储能带来的用电成本降低,而对储能本身的性能、价格相对不太敏感,因此储能在用户侧的未来方向是能源数字化服务。这也是为恒智能锚定这一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
“未来,随着储能场景的延伸,以及收益的多元化,例如辅助服务市场、充电站、光储协同,能源数字化服务的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升级,对产品可扩展性、高质量、低成本的需求,也逐步加码。”孙耀杰如是说。
从整体业务布局来看,为恒智能产品体系覆盖规模型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系统、户用储能系统、智慧锂电池管理系统、高性能储能变流器、智慧能源调控与管理系统等。
储能产品涉及的四大关键部分,分别为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源管理系统(EMS)。据孙耀杰介绍,为恒智能拥有PCS、BMS和EMS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可实现储能与光伏电站、可调节负载、电网功率波动之间的实时动态匹配,在全场景下使电池处于高效运行状态。
孙耀杰表示,能源数字化服务与AI深度融合,将是为恒智能未来重点布局的方向之一。“这部分我们还在起步阶段,但目前在电池提前预警、户用负荷预测、虚拟电厂响应等方面,已有成功案例。未来也将继续拓展至智能调控等方面。”
产能方面,为恒智能具有1.5GWh规模型储能产能、500MWh工商业储能产能以及5万台户用储能的生产能力。
孙耀杰介绍,目前该公司产品已覆盖30多个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澳洲市场。“海外主要以工商业储能和户储为主,也有一些大型电站。但大型电站建设周期长,目前进展相对缓慢。”
值得一提的是,为恒智能除布局储能产品外,亦涉及充电桩产品。孙耀杰表示,为恒智能是较早布局光储充一体化方案的企业之一。
“这是公司充分考量市场的决定。因为现有电网并不具备支撑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大规模部署的能力,电动车充电焦虑和新能源消纳问题将成为未来常态,这需要经历5年至10年的逐步改善。在这过渡期间,光储充一体实际上扮演了能量时空转换、缓解供需矛盾的关键角色。”
但同时,在孙耀杰看来,光储充一体涉及多个系统的交联,目前行业在这方面的发展尚在初期。“超充产业链尚在发展初期,工商业储能发展仍有待完善。虽然目前市场中有相关交付方案,但业内尚未形成一个市场公认的技术架构,如:技术形态、底层技术逻辑等。”
▌“储能行业‘卷’也有好处”
近年来,储能赛道持续火热。在今年1月初举行的2024年中国储能CEO大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副秘书长、副研究员岳芬表示,我国新型储能项目的装机规模,在2023年底达到34.5GW/74.5GWh,同比增速超150%。其中2023年年内新增新型储能装机21.5GW/46.36GWh,相当于2022年的3倍、2020年的14倍。
从行情来看,当前碳酸锂价格已跌破10万元/吨,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储能成本的下降。孙耀杰提到,“锂矿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得电池价格从原来的0.8元-1元/W,下降到目前约0.3-0.4元/W的价格。原来的系统成本中,电芯占到了七到八成,现在已经下降到50%甚至以下的水平。”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传导至储能领域,使得部分产品出现价格降低的情况。孙耀杰对此认为,成本下降会拓宽产品应用场景,但储能产品的降价并不会持续。“储能装备需要质保,其服务维修等成本都将分摊至产品价格。如若产品成本很低,质量无法保证,将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储能企业已达十万多家,不少跨界者也在积极布局储能业务。孙耀杰分析认为,“在参与者众多的储能领域,至少一半以上的厂家是并不生产核心装备、而只能简单集成的企业,真正能够生产底层核心装备、开发和系统交互能力的企业,实际上并不多。”
“储能要达到能完成负荷的灵活调控,需要很高的技术门槛,而这些技术门槛是目前绝大多数简单组装的储能厂根本无法触及的。”孙耀杰如是说。
为恒智能作为一家成长中的企业,在孙耀杰看来,如何处理好该公司成本和投入之间的平衡颇为重要。“目前储能场站的寿命和质保,其实并不匹配,储能装备的使用寿命大概约有20年至25年,但质保只有5年至8年,甚至更短。”
因此,孙耀杰认为,要想实现成本与投入匹配,需要企业走更长的路,包括在材料、技术、管控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但也不能过于冗余,否则成本将十分高昂。平衡好成本与投入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智慧,亦是一家企业发展的根基所在。”这期间,需要企业去形成“研究、开发、学习”模式下的互补性知识整合与创新,打造企业特有的隐形竞争力。
海外市场方面,行业欧洲去库存仍在继续。孙耀杰表示,“我们也有一些库存,但并不多。实际上到2023年的三季度,行业大部分库存已去除,基本上峰值已经过了。”
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孙耀杰认为,储能行业“卷”也有好处。在市场的充分竞争下,才能使供应链走向成熟。“市场是要培育的,要在市场端以储能为工具进行节能、节碳,我认为是个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