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该基金由智谱领衔,并联合石景山现代创新产业发展基金、奥飞数据等生态伙伴合作设立; ②截至10 月,Z基金已经布局基流科技、无问芯穹等数十家公司。
《科创板日报》1月31日讯(记者 张洋洋)今日,《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下称“指数报告”)发布,该《指数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
《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长至2022年的262.48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前进。
图1 2011-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发展情况
从5项一级指标变化情况来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8年的159.24分提高到2022年的443.26分,年均增速达29.17%;其次是资源共享指标,从2018年的197.51分增长到2022年的277.14分,年均增速达8.84%;第三是创新合作指标,从2018年的133.33分上升到2022年的186.28分,年均增速达8.7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稍显缓慢。
此外,三省一市41个城市协同创新能力的排名中,上海持续发挥龙头引领地位,带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合作和创新一体化,杭州、南京、苏州、合肥紧随其后,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枢纽。
与2018年相比,嘉兴市协同创新水平排名提升最快,从原有的17位提升到了2022年的第6位,安徽的阜阳、六安和宣城排名提升速度仅次于嘉兴,分别提升了9位、8位和7位,
图2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一级指标发展情况
《报告》还显示,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4661亿元,较2018年增长34.32%,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1/4。长三角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83690.17亿元,较2018年增长62.63%,占全国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近30%。
截至2023年9月,长三角地区的上市企业在三省一市之间的跨区域投资企业数达到5389家,其中上海被投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占江苏、浙江、安徽在长三角地区的跨地区企业投资的53.32%、49.15%和36.96%。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陈海鹏(主持工作)在接受《科创板日报》等媒体采访时说到,从数据来看,无论是在知识创造、技术赋能还是成果转化方面,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具体来看,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976.80亿元,较2018年的172.79亿元大幅攀升,年均增长率达54.20%;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达24.40%,较2018年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2022年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国际论文17474篇,年均增长19.09%,上海转移到长三角的技术发明专利3891件,年均增长达到42.94%。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已经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陈海鹏补充道,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一是聚合力,前沿科技实现突破,近年来,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突破正在不断涌现,例如,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一批合作单位共同解锁授粉小鼠脑图谱,通过多年的努力攻关,自主开发了TB级光学成像大数据神经元追踪及分析软件,为研究全脑神经链接图谱建立了一套国际领先的研究方法和流程。三省一市的协同创新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探索方面已经形成了跨越地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二是汇资源,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截止2022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研发经费投入达到9386.30亿元,相比2018年的5951.89亿元增长了57.70%,占全国比重达到了30.49%,比2018年增长了0.24个百分点。截止目前,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数量达到45911台套、价值544亿元,三省一市已经充分具备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合作和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经费供给,为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和平台。
三是促发展,创新辐射提质增效,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发展合作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2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总共13351.22亿元,占全国比重27.94%,相比2018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仅为3407.52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9.25%,五年来,长三角搭建了大批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推动了大量科技成果跨区域的转化和培育,三省一市的行政壁垒不断破除,科技创新从区域间的协同迈向了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