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增长对应的是2000亿元增量,在全球十大城市中,纽约以7万亿美金的GDP排名第一,但增速通常在1%-2%之间,5%的增速,反映出在自身总量较大这一背景下,上海依然保持了较好增速。
《科创板日报》1月28日讯(记者 陈美) 近日,2024上海两会召开,2023年经济数据正式公布:2023年,上海经济运行稳步恢复,全市生产总值(GDP)达4.72万亿元,增长5%。
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4年,上海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未来产业前瞻技术创新布局;配合推动科创板完善科创型企业发行上市制度,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过去40年,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核心城市经历了连续高增长。当经济进入到中低增速之后,要继续有质量的增长,那就成了上海——这座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所面对的挑战。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杨宏伟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经济总量上看,2023年上海GDP并不低,达到4.72万亿元。“5%增长对应的是2000亿元增量,在全球十大城市中,纽约以7万亿美金的GDP排名第一,但增速通常在1%-2%之间;5%的增速,反映出在自身总量较大这一背景下,上海依然保持了较好增速。”
保持战略定力,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如何找到突破口,让经济增速更侧重于质量和效率,是新形势下上海这座国际之城的任务与目标。
早在“十四五”规划中,上海就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现在这一目标变为“加快建设”。
一位在上海人工智能领域创业的企业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过去一年,他感受到上海在科创方面的热情。”他表示,不仅是浦东张江、临港新片区在行动,中心城区也能感受到科创力量。
这位创业者告诉记者,他所在徐汇区已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先行区。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徐汇区发布了《徐汇区关于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些措施有他最关注的政策支持,包括鼓励优质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落户;算力资源支持;产业生态推动建设等。
在他看来,中心城区既拥有便利的生活条件,又有优厚的政策支持,是初创公司选择落地的理想区域。
闵行开发区也通过设立“大零号湾”实现完美蝶变。《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在此入驻,形成了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投资家的生态体系。
杨浦和宝山区则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以“投早、投小、投硬核”作为项目筛选逻辑,实现“股权投资”的转变。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杨宏伟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有闵行‘大零号湾’,北有杨浦‘未来谷’,在科技创新上,上海是16区都在发力。即便是最偏远的崇明区,也在打造‘农业硅谷’。”
杨宏伟认为,2024年,上海在科创上将有更大的投入和产出,目前已形成“中西南北中”的科创格局,即包括中部的黄浦和徐汇,东部的张江、南部的闵行、西部的青浦,北部的杨浦。“这一格局让上海在科创之路上,多点开花,生根发芽。”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要实现产业闭环
上海之所以能在科创上实现16区多点开花,源于高端人才的积累。
在上海,众多“双一流”高校是上海发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底气。以“大零号湾”为例,以前被称为“闵大荒”的闵行,由于区域内拥有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两所“双一流”大学,使得“大零号湾”实现“从0到1”的跨越。
为此,上海研究制定了《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提出“三个提升”。其中之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今年两会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已达1.6万亿元。
规模化的背后,如何在科创的道路上把握方向、同频共振,不一窝蜂地盯着创新链做重复投入,是上海加速建设国际性科创中心的关键。
一位地处长三角的硬科技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紧紧围绕产业链创新,实现产业闭环是“不走弯路”的关键。
在他看来,科技创新有两种方式,一是基础研究的创新,即以科学家兴趣为主;另一种是产业端在产品、技术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是真实需求的创新,它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理论论证,是真真实实的产业需求创新。
而在上海,《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多个龙头企业已选择落地。例如,华为上海青浦的研发中心;杨浦美团、B站、字节跳动的落子;闵行临港园区,长电、中微、拓荆、天岳、芯源微的聚集;游戏独角兽米哈游在徐汇区的拿地,以及临港新片区特斯拉的入驻……均让产业链创投拥有厚植土壤。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杨宏伟认为,除了产业链创新,还需要开放创新。“作为国际化都市,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技术交流,是上海必须要秉持的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交流,再加强载体支撑、培育内生动力,才能培育出千亿产值规模、万亿市值的科技创新企业,成为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不仅是科创中心城市,人民幸福之城才是最终目标
作为全球十大城市之一,上海发展的核心不应仅有科创,建设有人文气质、生活气息浓厚的人民之城,也是上海发展的内核。
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曾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即一座城市的发展,既要有科创的现代化气质,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民过得更幸福。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龚正提到,去年上海民生福祉稳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万元、增长6.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7.7%、提高0.6个百分点,新增公园162座,累计达到832座。
实际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的增长,已再次跑赢GDP增速,为上海拉动内需消费提供了支撑。
龚正表示,今年上海将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方面,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促进文旅新消费,巩固扩大汽车、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重点领域消费,释放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2024年完成投资2300亿元。
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作为最发达的城市,最有能力、也最先意识到消费作为经济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宋向前认为 ,当前,中国社会正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上海也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作为代表城市,上海有强大的财政实力、现代化的治理水平,在建设真正发达的消费市场时,应当打出样板,起到龙头角色。”
例如,一部《繁花》就带火了上海历史地标性建筑。在重视消费和内需市场之下,宋向前还表示,拉动内需和消费只是方法,根本驱动力还在于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方面上海做的很好,一直稳居城镇居民收入榜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8万/人,位列全国第一。
杨宏伟指出,上海是一座高端人才储备比较充分的城市,拥有各领域比较先进的产业链,近年来这些产业链呈现出高产出态势,产业发展的红利最终也落在了收入上。
与宋向前观点一致,杨宏伟认为,上海的发展离不开消费服务业,让灵魂追赶上躯体,让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拥有安居乐业的精神享受,和活色生香的城市生活,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