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本周跨境出海的主要内容有:跨境电商Shein或计划明年一季度在伦敦上市;亚马逊海外官方旗舰店上线京东;库迪在韩已无营业门店。
财联社|新消费日报1月19日讯(研究员 梁又匀),进入2024年,线下逛超市购物、采购年货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首选。
赶在腊月到来前后,大润发、永辉超市等知名零售商超纷纷宣布开出新门店。尤其是部分仓储化装修、会员收费的上万平米的大型超市,宣传噱头十足,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到来。
1月12日,大润发旗下第三家M会员店在南京开业;同日,Costco在深圳开出大湾区首店,正式向山姆会员店“大本营”发起挑战。1月15日,永辉超市在昆明开出首家云南仓储超市旗舰店,与会员超市类似的门店装修和运营逻辑,但并不收取会员费。而早在半个月前,山姆会员店在上海的第六家门店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场内人头攒动。
据新消费日报整理,当前Costco南京门店主体结构已完工,预计将于2024年6月正式对外营业;山姆会员店1月初完成了天津二店的建设签约,另有20家门店处于筹备中,预计2024年将新开6~7家门店;大润发M会员店则宣布将在2024年至少开出5家会员超市,并深耕长三角城市。
除了明确披露开店计划、签约动向的商超品牌外,2023年进博会上,麦德龙中国也曾提出将持续考察评估,寻找合适时机扩增会员门店。沃尔玛近期也宣布完成8城29家门店的升级,不仅装修向“仓储式”靠拢,还有增加全球购专区、定制新品、精简SKU、增加试吃投入等调整。
从当前的开店、竞争态势不难看出,虽然近几年有部分商超在模仿会员店模式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但“会员店”、“仓储店”模式正在被国内消费者接受,成为中国线下零售市场难得的高速增长业态。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大型会员店开店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行业还处于抢占市场、培育消费者阶段,但目前行业内的竞争者也进一步收缩至少数头部玩家。
“长久来讲,我们只赚会员费”
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M会员店从2023年4月扬州首店开业试水以来,就对该模式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从门店开业节奏上看,M会员店主要采用大润发自有物业,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大规模翻修改装,升级为仓储式会员门店。
相较于山姆会员店、Costco、盒马等主流员店品牌,大润发布局会员店时间最晚,且扩展并不快,但团队对于会员付费模式十分看好。
“长久来讲,我们只赚会员费。”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林小海在交流会上表示,大润发的M会员店没有包袱,团队对利润要求更低,有机会给到会员消费者更多回馈。
“中国未来10-20年当中,这个是快速崛起的赛道,我们觉得我们当仁不让。”高鑫零售M会员商店事业部总经理袁彬表示,正是会员店在全球以及中国范围内的成功,让团队看到了该模式的潜力和正确方向。
更具体而言,M会员店采取商品毛利和运营成本打平的“极致”运营模式。在开业之初林小海就曾提出3年内不打算盈利的预期,并且只关注会员规模和续费水平。
还有会员店必不可少的自营品类。在南京门店中,门店总计SKU规模超3600个,较扬州首店增加约20%,其中自有品牌占比约30%。此外,不同于传统大卖场模式,M会员店推行了无合同扣点、非质量问题无退货、无额外费用的新合作模式,减少供应商的后顾之忧。
截至南京门店开业前,M会员店已在扬州、常州累计拥有12万付费会员,每年收费标准为260元和680元两档,价格和积分策略于山姆会员店相似。随着产品的更新迭代、大润发团队对于会员模式运营经验的积累,M会员正在从模仿其他品牌到寻找自己的差异化,例如先入驻二三线城市、关注地方特色需求。
据林小海透露,一年前,大润发推出了第一个自有品牌单品,发展至今大润发已拥有超300个自营单品,“我们几乎每天推出一个PB(自有品牌)商品,我们希望在今年PB的销售额有机会做到10个亿。”
“不管是做大店还是小店,零售的本质是一样的。”林小海在交流会上表示,“26年前大润发刚起步时,很多大卖场模式已经很成熟了,大城市有很多国际品牌存在,大润发从二三线城市开始发展,最终回到一线城市。”
不过目前M会员还没做好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准备,同时也表示短期内不会进入竞争激烈的北上广。预计下个财年(2024财年)大润发将至少开出5家会员店,短期内将重点布局供应链积累较为深厚的江苏及周边城市,未来持续深耕长三角。M会员店也被大润发内部视作未来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无法割舍“仓储店”的永辉超市
1月15日开业的永辉“仓储店”突出了本地运营特色,引入了更多永辉商超此前较少关注的网红产品、进口商品。
据介绍,在云南旗舰店约1.2万个SKU中,进口商品占比约15%,网红商品占比约10%,云南地标品占10%左右,超40%的商品首次在永辉渠道出现。门店围绕“全球+全国+本地”的垂直供应,叠加本地自加工,几乎在每个品类中都打造出了“进口+全国+云南特色”的商品结构。
该门店在装修、堆头摆放上不仅更贴近标准的会员店,还深入供应链推出了一些列“永辉专供”和联名商品。较为突出的是,云南旗舰店增加了更多餐饮空间,不仅有食品百货类商品sku超8000个,还增设了烘焙区、现制食品区。
永辉超市早在2021年5月就开出了首家“仓储店”,并在此后的不到一年间快速扩张至55家,覆盖全国10个省市。但永辉的“仓储店”并非会员付费模式,而是仅对于其他会员店品牌产品品类、装修的模仿。
从此前披露来看,“仓储店”模式有着比传统永辉超市更好的销售增长,但自身特色与其他品牌、甚至永辉超市本身拉不开差距,并未能快速形成消费粘性和品牌影响力。
2021年,永辉超市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这让其不得不在2022年持续收缩规模,既关闭传统商超门店,也关闭了部分“仓储店”。据公司在2023年8月年中业绩会回复显示,目前永辉超市仓储门店仍有44家。
据永辉超市2023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20.88亿元,同比下降12.44%;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52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3.75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减亏9.39亿元、2.67亿元。在持续收缩减亏的压力下,永辉超市2023上半年门店数量已跌破千家,降至998家,在下半年闭店调整持续不断。
尽管经营压力巨大,但永辉超市仍然坚持开出了门店规模上万平米的无付费会员“仓储店”。
“永辉超市云南旗舰店是永辉推进门店调优战略以来,对其供应链能力、经营能力、选品能力及服务能力的集中展现。”永辉超市CEO业务助理王守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该门店能为传统线下门店转型升级打造一个全新的模板。
据悉,永辉超市旗下还有400多家门店正在推进调优。至2024年农历春节前,永辉超市将率先开出超10家门店。目前已完成9家,均是完成精细化管理的调优新店型,投入了更多本地自建加工仓、“一店一议”的定制化改造。
快速新增的10家门店是否都是贴近会员店的大卖场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永辉超市对于会员店模式的学习热情并未减退。
会员店、折扣化?性价比是关键
“其实会员店就是折扣店,但是会员店通过会员费锁定比较聚焦客层的折扣店。”林小海在谈到2023年以来折扣店快速崛起情况时表示,会员店因为存在会员费门槛,锁定了目标顾客,商品可以更聚焦,而普通的折扣店面向所有客层人群,“当你讨好每个人的时候谁都不讨好”。
实际上,近几年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日趋理性,叠加折扣零售店的快速崛起扩展,中高端商超较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固然重要,但性价比仍然是消费者衡量的一大关键。
近期,深圳Costco首店开业的客流量爆满,不仅是周边消费者对于Costco产品力的肯定,更多人是为了抢到开业商品优惠。社交媒体上的抢购清单、开业当天平价茅台的乌龙传闻,都体现了Costco的渠道专供商品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的优质低价“薅羊毛”心智。
已在中国消费市场耕耘数十年的山姆会员店近期仍然强调,持续缩减商品加工、流转之间的距离,大幅提升店内整体效率,将节省的成本重新投资到价格上。
林小海认为,现在的中国零售业是充分竞争的,有了线上电商,很多商品的价格其实已经低到“不可理喻”的程度。虽然2023年商超也出现了类似“移山价”的价格战,但消费者除了价格还关注品质。对于线下零售商而言,能做的只有提升产品品质、提升效率、创新服务。
对于大润发而言,M会员的发展仍处于早期起步阶段,在不考虑立刻盈利的情况下,商品服务品质和价格力“两手抓”是更明智的选择。据透露,2024年M会员店将会把自营商品所取得的超额毛利,再次投入到商品的价格力竞争上。
就在会员超市不断拓店、吸引消费者开卡付费时,在2023年的最后一天,盒马CEO侯毅在其朋友圈发文表示,2024年盒马NB奥莱店将全面启动全国开店,计划开500家盒马NB奥莱店。他表示,“模式已经走通,中国2800多个县级市、290左右地级市,开一万家盒马NB奥莱店不是梦想,一定会实现”。
实际上早在2023年11月的零售供应大会上,侯毅就提出,折扣化经营模式不是卖便宜货,而是把好货卖便宜。但盒马却选择了对折扣、弱化会员付费模式的强势转型,与供货商的冲突至今有着较高的业内讨论度。
据报道,盒马在2023年末悄悄调整了会员付费策略。有消息称,盒马在大力推进折扣化转型,未来所有商品完成降价后,无需再额外支付会员费。
目前,盒马X会员价格为258元/年,钻石会员价格为658元/年,已累计有约300万会员。
除了会员和商品价格的调整外,盒马近期再次上线了被同行视为价格在的“移山价”活动,瞄准山姆会员店最为核心的牛肉品类,以及烘焙、水果、生鲜、干货等。为了应对折扣化模式,盒马也正在持续精简商品规模,2023年已淘汰约64%的SKU,预计未来将维持2000~3000个SKU的动态平衡。
据此前盒马内部负责人员透露,截至2023年11月盒马的一系列商品调整并未影响门店整体销售状况。
从上述行业实践不难总结出,什么才是真正的会员仓储店模式?好品质、好价格、好服务并面向中产年轻消费群体。为了达到上述服务运营目标,并平衡成本、盈利,目前各大品牌给出了风格迥异的解决方案。
最终哪一运营模式将在高度竞争的中国消费市场站稳脚跟?还有待时间和消费者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