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谷子店正在爆改各大线下商业业态,不仅商场深受影响,实体书店也纷纷拥抱“谷子经济”,以此进行自身的转型升级; ②财联社记者实地探访几家“谷子书店”了解到,传统书业为了突破线下经营渠道瓶颈,正尝试将谷子这种新兴业态融入内容产业,IP成了其中的制胜关键。
财联社12月31日讯(记者 武超)在经历连续几年的高增长后,受传统下游电子消费疲软、一般工业投资减弱等影响,今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遭遇瓶颈,整体市场规模堪与去年持平。这也使得价格战及内卷化趋势凸显,过半数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
不过,困境之中,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亮点。财联社记者从埃斯顿(002747.SZ)等头部企业获悉,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新增需求较快,或将成为未来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且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正在持续拓展,诺力股份(603611.SH)、赛为智能(300044.SZ)等企业用于物流、巡检的产品更多流入市场,且各大企业推出的新品中,“大负载”成为明确方向。
此外,通过出海战略,不少企业也获得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利润来源。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深入开拓,中国工业机器人有望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光伏、新能源汽车拉动 头部企业逆势增长
整体来看,2023年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表现相对疲软。根据MIR睿工业数据,2023Q3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销量72708台,同比下滑2.1%,但环比提升6.6%。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累计206823台,同比微降0.1%。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一是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端倪显现,价格战加剧导致产业链陷入恶性循环;二是核心关键零部件待突破,如经常谈到的减速器,尤其在大负载领域的缺失依然突出;三是对于应用集成方面的重视度不足,从工艺解耦到技术的沉淀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这方面经常性被忽略,同时人才的短缺也是一大问题。
体现在上市公司业绩端,也表现出较强的分化趋势。根据Wind数据,工业机器人及工控系统(中信)成分29家企业中,有14家企业实现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同比增速为负的却有15家。
与部分腰部及以下企业较多业绩不佳相比,以埃斯顿、埃夫特(688165.SH)、汇川技术(300124.SZ)、新时达(002527.SZ)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力量强劲,尤其是出货量方面,根据行业统计,继埃斯顿和汇川技术等出货量破万台后,埃夫特也跨过了“万台”门槛。
在需求端,今年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分化加剧,光伏行业延续高增长态势,锂电行业和储能增长有所放缓,汽车行业有逐步回暖迹象,原来的主力行业3C电子行业疲软延续,金属制品、食品和医药行业均呈现下滑的趋势,光伏、新能源汽车成为今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长的主要支撑。
在光伏领域,今年展开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扩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报告显示,2023年1-10月光伏行业增长势头强劲,我国光伏制造端产量同比增长超过70%,创历史新高,制造端产值超过1.3万亿元,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42.56GW。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市场占有率达30.4%。
例如,埃斯顿的产品在光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保持了较高增速,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认为,未来光伏行业总体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公司凭借全产业链布局及核心技术自主化优势,支持光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在不同工艺工序环节的渗透率。
另外,消费电子市场从上半年的低迷,到下半年的逐步回暖,周期底部不断确认。展望2024年,多家研究机构均给出良好预期,IDC预计,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到2.87亿台,同比增长3.6%, 未来几年出货量将保持稳定。
在经历了2023年的调整期之后,MIR认为,2024年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回暖,整体销量有望超30万台,同比增速在10%左右。从下游行业来看,预计汽车、锂电、电子等行业有望复苏。一般工业如中厚板焊、激光焊的金属加工市场以及民生相关如食品饮料、化学制品、小家电等市场需求也会有回暖。而光伏市场洗牌加速,2024年投资或将开始降温。
应用领域拓展与深化 “大负载”受追捧
今年的一项亮点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正在持续拓展与深化,在物流、矿产、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取得进展,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为相关行业带来了变革和效率提升。
以智慧矿山为主营业务的尤洛卡(300099.SZ),目前正在推出用于矿山巡检的机器人。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公司巡检机器人已经完成工程样机的研发、调试和试运行工作,计划推动该研发产品实现转产。
赛为智能12月25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生产多款工业巡检机器人,并自主研发出巡检运维平台,可以面向不同的工业应用场景,替代人工完成巡检任务。
此外,在电商渠道发展加速的刺激下,物流机器人也迎来更多机遇。生产物流搬运机器人的主要企业诺力股份,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23.3%,其“自动化产线及物料精准配送应用示范”入选浙江省经信厅2023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和“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
卢瀚宸认为,物流机器人的应用,总体的应用基数还小,但不可否认的是,物流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数年来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之一,从应用细分看,以电商零售为代表的商贸流通领域,物流机器人的应用相对较多,大部分工业制造领域还处于物流机器人导入期,其中的关键因素有行业认知、技术发展水平、导入成本等。
他进一步提出,中国物流机器人不管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厂商的综合实力,都具备引领全球的潜质,就产业本身而言,当前不足的地方在于还未形成行业规范标准,这一点欧洲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形成一定的掣肘。且物流机器人已逐步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进化和迭代,其中多机协同、不同车型混合调度管理、不同品牌车型混合调度管理将会是新的发展方向和命题。
值得关注的是,不管是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还是协作机器人企业,在其推出的新品中,“大负载”成为被广泛追捧的方向。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100kg以上负载的六轴机器人需求强劲,新时达、埃斯顿、埃夫特、卡诺普、广州数控等多家国内厂商纷纷涉足该领域,争夺市场份额。
协作机器人则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产品越来越趋向于大负载、长臂展,以满足客户需求。中科新松、越疆机器人、珞石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等协作机器人厂商,均在今年纷纷推出大负载协作机器人。
行业资料显示,在技术的迭代下,协作机器人的负载范围从3kg向25kg演进;臂展也越来越长,从618mm拓展到2000mm。
国产品牌份额提升 出海战略成果显著
尽管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但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抗住了压力,根据MIR统计,今年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提升至45%,同比提升约8个百分点。今年也是外资品牌份额首次跌破60%。
MIR表示,目前国产品牌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产品质量、核心技术自主能力、品牌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预计未来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而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保持增长势头,更重要的是,其出海战略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扩展。中国企业不再仅将出海视为摆脱国内市场竞争的出路,而是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发展策略。
在出海路线上,中国机器人企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它们瞄准了美国、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的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力成本高昂,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迫切。众多中国机器人企业,如埃斯顿、埃夫特、拓斯达(300607.SZ)等,已经在这些地区展开了布局,提供各类行业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拉美、东南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地区也成为中国机器人企业出海的热点。尽管这些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往往无法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拓斯达、瑞松科技等企业看到了这一市场机遇,为当地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支持。
此外,中东地区作为工业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的市场,也吸引了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关注。汇川技术、华睿科技等企业已经将中东作为重点拓展的销售区域之一,针对当地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在出海过程中,中国机器人企业不断传来喜讯。例如,12月28日,新松机器人(300024.SZ)的50余台港口移动机器人正式向世界知名港务集团批量交付,据悉这是中国港口移动机器人首次实现大规模海外交付;此外,还有埃夫特的下属孙公司GME获得了大众集团墨西哥公司的采购订单;华中数控的控股子公司常州华数锦明成功与海外客户签订了软包电池模组装配线的销售合同。
埃斯顿公司人士向记者称,今年Cloos等海外子公司业务保持较好发展,目前在手订单充足,在土耳其、东欧、美国等子公司业务都有较快的增长。公司将继续利用海外子公司的渠道和网络,加大全球市场的布局。
新松机器人公司人士向记者称,公司通过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德国等多地的子公司、办事处,构建营销、服务网络,共同实现全球性业务拓展。目前,公司海外客户质量及项目执行情况较好。
拓斯达也在近期投资者交流活动上介绍,越南业务的成功开拓,为公司在其他海外市场的持续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开始,公司加大力度发展墨西哥业务,目前已有几个重要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随着公司在墨西哥等新市场布局的持续扩大,公司海外市场收入将会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