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透露,明年(2025年)小米就能自研自产小米空调了。 ②受访人士认为,小米自研自产空调将会搅动当前空调市场格局,或加剧整个行业的价格与品质竞争。
本期访谈人物: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
▍个人介绍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可再生能源风能专委会委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理事、中国鉴衡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田庆军2015年初加入远景任副总裁,带领业务团队持续提升远景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地位。田庆军对中国新能源及零碳产业发展、市场趋势和产品技术有全面深入洞察,同时担任多个产业协会和社会职务,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入远景前,田庆军曾在华为公司工作16年,先后担任华为公司上海、宁夏、吉林、广东等省公司负责人,华为集团客户部负责人等职务。
▍第一标签
新能源与零碳产业引领者
▍公司简介
秉持“为人类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的使命,远景科技集团旗下拥有专注于智能风电、储能系统及绿氢解决方案的远景能源、智能电池企业远景动力、开发全球领先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远景智能,管理远景-红杉百亿碳中和基金的远景创投,以及电动方程式世锦赛年度总冠军车队——远景电动方程式车队。远景持续推动风电和储能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电网”,零碳产业园成为“新基建”,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开创美好零碳世界。
正文:
2023年,风电行业头部主机厂纷纷推出自研的大风机,中国的风机迎来了一轮爆发式生长, 18兆瓦、20兆瓦的“大块头”从梦想照进现实,将风机大型化抬升到新的高度;国内风电产业链蓬勃发展,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突破,同时国内风电产业链内卷严重,出海成为“共同刚需”。2024年,中国风电产业会如何演绎,走向何方?
为此,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接受财联社记者的专访,他充分肯定了风机大型化的积极意义。他表示,风机大型化快速推动风电度电成本的降低和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带动了行业的繁荣。不过,近一两年的风机快速大型化是行业十几年技术积累的一个集中爆发期,后续风机虽然会继续向大型化迈进,但风机全生命周期的质量问题会成为产业更优先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行业的未来,田庆军充满自信且乐观。“双碳目标倒逼下,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行业发展途中虽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前景光明。未来五年是碳达峰的关键五年,国内风电行业会有良好的发展。”他表示,具体到明年,海风会在招标、装机各方面好于今年,陆风可能保持稳定或小幅下滑。
明年海风表现或优于今年
在部分投资人士和业内人士看来,2023年风电招标和装机量不尽人意。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海、陆风电招标量分别为8.3GW、51.5GW,同比分别下降44.5%和26.7%。
对此,田庆军表示,风电招标方面,如果加上框架协议,2023年全年招标量会历史性突破100GW,这是超出预期的。关于今年的装机量,年初的确有部分业内人士很乐观,认为全年总量有望突破80GW。“不过我从一开始就比较理性,认为全年60-65GW比较合理,从目前装机数据来看,今年装机量基本会落在这一区间。”
针对装机量不及部分业内预期的具体原因,田庆军解释道,今年“三北”大基地的风电装机进度慢于预期,此外今年海上风电受制于审批、航道等原因,推进节奏放慢,风电装机的“三驾马车”里两驾受到扰动,导致今年的风电装机量难达乐观预期。
展望未来,田庆军认为,明年海上风电的装机量可能会略有增长,陆风新增装机可能维持稳定或略有下降。“不管怎么讲,总的趋势不变,未来五年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五年,国家层面不会踩刹车或在政策端做出重大调整,行业整体会保持增长的势头。”
对于业内热议的漂浮式风电,田庆军认为,2024年会迎来漂浮式风电的“试验元年”,但商业化为时尚早。“至少3年内看不到。”
他进一步表示,中国沿海条件有别于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很多地方的远海水深相对浅一些,比如江苏一些离岸距离超过100公里的海域,水深只有50米,这样的深度不用漂浮式也可以开发风电。此外,随着塔桩技术的进步,海风水深包容度将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海风解决方案适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这同时也为漂浮式风电的发展预留了更多的时间。”
先丰羽后健骨
今年,比拼风机容量成为行业头部企业“秀肌肉”的重要方式。
在2020年的风能展上,4-5MW的产品是新产品发布会的主角,短短3年后,陆上风机的单机容量已经突破两位数,7家头部企业密集发布10+MW的陆上风机机型,海上风电机组更是巨无霸。
对于主机企业在风机大型化方面的明争暗战,田庆军表示,大型化正向意义很多。“首先是降本。快速的大型化,让今天的风机价格降到几年前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风机价格的大幅下降,推动了整个风电开发规模的增加,一些以前没有开发价值的风资源因此具备了经济性。此外,国家现在对海洋资源和陆地资源越来越集约化使用,风机大型化后,在有限的土地和海域里可以生产更多的绿色风电,符合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野蛮生长”后,风机大型化该何去何从?“大型化肯定会继续下去,不过在经过近一两年的爆发期后,大型化的释放节奏会放缓。”田庆军表示,风机快速大型化让风机价格屡创新低,但也给风机可靠性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边发展边完善,在完善过程中创新将成为风电行业“大型化”后半程的着力点。“未来,大家会更加关注大型化带来的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大型化虽然直接带来了风机价格的大幅下降,但从全生命周期来看,质量问题频发的产品将付出更高的运维成本。”田庆军指出。
对于行业关注的价格战,田庆军则提出了另一种逻辑。他表示,大型化是风机降本的直接推手,过去十多年来,风机价格一直徘徊在1000万元/台左右,但海陆风机的主流装机容量最近两年基本都涨了3倍,导致每千瓦均价大幅下行。“后续风机的容量很难在两年内继续倍增,风机价格下行速度自然会同步减缓。”
海外戏份越来越重
中国风电产业链发展迅猛、产能快速扩张,带来了内卷、逼仄的行业竞争环境。如今,积极出海抢占海外市场份额,成为风电产业链企业的“共同刚需”。
目前,海外风电市场的毛利率高于国内。与此同时,相较欧美同行,中国风电企业在成本和技术方面都优势明显。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2022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8.8GW,累计装机64.3GW;未来十年(2023~2033年),欧洲和亚太地区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总计分别为157GW、186GW。与此同时,除中国地区外,全球海上风电基础设施的产能满足率仅不到70%。
对风电出海,田庆军表示,为了对冲价格内卷和消化产能,需要更多不一样的市场,不同地区的风机价格、利润差异很大。
具体到远景,田庆军说,2022年公司海外订单为4GW,今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明年还会继续增长。“远景本身就是一家具备国际化基因的公司,在全球50多个地区和国家布局了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进军海外具备天然优势。国际市场毛利率较高,并且国际化的一些解决方案也可以为我所用,反哺国内市场。”
不过,在田庆军看来,风电企业虽然需要积极出海寻找更大发展空间,但很难像家电、光伏企业一样,把海外市场做成营收的“大头”。“风电跟光伏不一样,运输、安装极其复杂,出海难度明显高于光伏。对远景来说,国内市场是基本盘,海外市场则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不仅远景能源,风电产业链主机企业当中的金风科技(002202.SZ)、明阳智能(601615.SH),零部件企业当中的大金重工(002487.SZ)、天顺风能(002531.SZ)等,均将海外市场当成发力的重点。
其中,中天科技(600522.SH)11月3日表示,公司已在2023年半年报中披露海洋业务在手订单86亿,其中包含公司在欧洲的多个海上风电项目;亨通光电(600487.SH)10月13日表示,2023年至今持续中标国内外海上风电项目,在手订单充足;明阳智能(601615.SH)也正积极扩展以海上风电市场为主的海外业务,已经在以西班牙、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市场,以越南、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开展深入布局,并逐步实现订单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