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不仅仅公募,私募费率变革也箭在弦上,亏钱也提报酬到底要不要改?
①近日又有私募变更业绩报酬计提方案,强调客户“正收益”的前提下才能计提;
                ②“2+20”的费率结构屡屡引发争议,良性收费模式被广泛探讨;
                ③伴随着行业发展,优秀私募基金经理的供给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的是费率料将迎来变革。

财联社12月9日讯(记者 黎旅嘉)产品亏损之下,私募的业绩计提争议就越发大。近日有私募机构发布公告变更业绩报酬计提方案,强调客户“正收益”的前提下才能计提,成为行业关注点。

近两年来市场行情不佳,“2+20”的费率结构(即2%的管理费和20%的业绩报酬)在行业中屡屡引发争议,良性收费模式被广泛探讨。在一些私募机构开始尝试主动降费的背景下,万亿私募行业的“价格战”已打响。

在机构、投资者、渠道三方利益博弈的影响下,短期费率结构的变化趋势或许会有反复,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整个行业发展,优秀私募基金经理的供给越来越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费率的变革是必然的。

再有私募优化业绩报酬计提

近日,徐星私募证券基金发布公告称,将于近期完成徐星成长一号业绩报酬计提方案变更工作。

其中,业绩报酬计提时机由“产品分红时、客户赎回时或产品清盘时计提”,变更为“客户赎回时或产品清盘时计提”。业绩报酬计提方案由“产品收益部分的18%”,变更为“对标沪深300指数超额收益部分的20%”,并明确三个前提条件:一是产品必须是正收益,才能计提业绩报酬;二是产品必须有超额收益,才能计提业绩报酬;三是计提业绩报酬后,客户收益必须为正,否则不能计提。徐星私募证券基金对业绩报酬计提方式的这一变更,强调客户“正收益”的前提,顺应了监管强调的“以投资者利益为先”的理念。

私募基金行业费率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业绩报酬计提方式,多次引发投资者争议。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2+20”的费率结构(即2%的管理费和20%的业绩报酬)成为定义私募基金的基本要素之一。但说到底,费率结构的本质是一个私募基金在既定竞争环境下做出的商业选择。净值好做的时候,管理人议价起来也就更硬气,但当竞争加剧、阿尔法难寻的时候,整个“2+20”的费率结构都将受到市场的质疑。

而从近几年的结果来看,主观私募降费是大趋势,量化私募则相对坚挺,虽然超额有所衰减,但相比主观还是强不少。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有业绩记录的66家机构整体实现正收益。其中,百亿元级量化私募机构表现突出,全部取得正收益。具体来看,截至11月底,百亿元级私募机构共有105家。11月份,有业绩记录的86家百亿元级私募机构收益率均值为1.68%,其中有66家机构实现正收益,占比达76.74%。在实现正收益的机构中,有13家11月份收益率在4%以上,东方港湾以9.66%的收益率稳居榜首,信弘天禾和景林资产分别以5.64%、4.95%的收益率依次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此前,老牌百亿私募星石投资开始在一些新产品上设置了软封闭期,投资人若持有3年以上即可免除赎回费用,同时该产品还采取“年化单利10%”的浮动费用计提基准,即星石只对年化收益高于10%的部分计提业绩报酬。景林和源乐晟则在一些新产品上采用每年收益率超过5%之后才提取20%业绩报酬。

当私募龙头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后,许多中小私募也开始纷纷加入。当降费的浪潮逐渐形成时,各方利益的博弈也更为激烈。

私募费率变革已箭在弦上

客观而言,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既保证了管理人的日常运营开支、员工稳定,也一定程度上避免管理人对产品的厚此薄彼。私募降低费率能减少投资者持有成本,也能体现私募管理人与客户共同承担投资风险。而适当降费同样也有利于减少赎回,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

11月2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基金行业文化建设倡议书》,向全体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发出十方面倡议。其中强调要坚守长期理念,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长周期考核激励和收入分配机制,计提业绩报酬要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不急功近利,不短视浮躁,纠治过度激励、短期激励。

在此背景下,部分私募正在调整收费方式,费率收取朝向对投资者更友好的方向迈进。一方面,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各管理人百家争鸣的竞争格局下,私募机构之间在市场份额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私募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中小私募的突围难度逐渐增大。

如在今年波动较大的市场中,有些私募机构出现了生存难题。目前私募机构的经营情况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因为拿不到后端业绩报酬,同时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中小私募发展举步维艰,而大型私募尚有规模优势可以依靠,但日子也没那么好过。

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有机构认为,无论业绩好坏和收益来源,都收2%的管理费和20%的业绩报酬显然是不合理的。私募行业是很市场化的行业,价格的竞争是正常现象。未来表现好、有竞争力的产品的费率会更高,反之则更低,这样才是正常的收费体系。本质上,费率应是由策略的市场竞争力决定的,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如果因为管理费对私募管理人很重要,所以就应该收费高,那就本末倒置了。

整体来看,在机构、投资者、渠道三方利益博弈的影响下,短期费率结构的变化趋势或许会有反复,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整个行业发展,优秀私募基金经理的供给越来越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费率的变革是必然的。

私募基金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