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日,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正式启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先声药业等企业代表现身; ②虽具体执行方案尚待明晰,但业内认为对国内医药企业是毋庸置疑的利好; ③东南亚医药市场增长强劲,但对进口药械依赖很大。
《传真》栏目,致力于传递一线真实讯息。本次关注下行周期的中药材市场现状。
财联社11月25日讯(记者 张良德 王平安)“现在都在看谁卖得快,谁还敢买?”亳州药商刘立告诉财联社记者。
没有人想到,中药材价格的回落来得如此突然。即使进入旺季,安国数字药都的展厅摊位已出现部分空位,远在千里之外的亳州药材市场也显得有些清淡,市场工作人员王蒙也告诉记者:“现在市场成交不行,大厅里都是商户,没有几个买货的。”
由于终端需求不足以及药材新货陆续上市,各个药材价格逐渐见顶回落,还有部分品种价格在短期内跌去九成。安国一家饮片厂经理曾远称,“过去中药材行业十年一个大周期,目前来看,这一轮又开始进入下行周期了。”
过去两三年,中药材行情潮起又潮落,这中间有造富神话,也有一地鸡毛。对于药企而言,中药材价格起伏对原料供给造成一定影响,但多数实现了平稳过渡,且部分药企对上游渗透率有所提升。
安国、亳州中药城(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
降价令药商猝不及防
突然到来的药市寒冬,让很多从业者都没有反应过来。
“今年上半年挣钱的人太多了,感觉大家听到挣一两千万的都已经不稀奇了,只有听说谁挣了上亿,可能才会关注一下。”刘立告诉财联社记者,“感觉前几天还在说谁又挣了多少,现在就成了说谁赔了多少。”
北方的天气已经降温至10摄氏度以下,在安国一家药材市场信息部门口,围拢着几十个人,三五成群,交流着药市的行情。药商买货的积极性已经明显消退,还有人提醒道,“不要随便囤货,有货早点卖,小心亏损。”
安国药市——三七参茸街(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
上半年药商们攀比谁挣得多,下半年则在比赛看“跑得快”。但药材价格波动剧烈,成交也并非易事。
部分药材价格呈“断崖式”下跌,打了药商一个措手不及。以近两个月市场降价最高的品种沙苑子为例,两个月前陈货价格接近400元/公斤,但在产新后经历两次下跌,目前已经降到40-50元/公斤,价格降幅接近九成。“一天就跌一百多元。”亳州一位药商说道。
除沙苑子,还有很多品种也跌出了“腰斩价”“骨折价”。其中罗汉果从去年的1.1元/个跌到了0.4元/个,防风从100元/公斤左右跌至25元/公斤左右,车前子从100元/公斤左右跌至26元/公斤,前期涨幅较大的当归、党参价格降幅也超过50%。
药通网工作人员李达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药材价格出现了规模性趋势性的下跌,尤其是这两年涨价较大的药材品种开始大幅回落,前期价格相对稳定的药材品种整体来看降价幅度较小。”
“原来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都是天天刷手机,看什么品种有机会,都想买点放着,现在买货的就很少了。”亳州康美市场一位药材经销商告诉财联社记者。
南北药都的市场反馈趋于一致,有安国药商称,“现在压货的药商都理智了,市场情绪开始恢复平稳,市场多数品种成交较弱。”
亳州康美中药城——道地药材区(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
面对不断下滑的价格,曾远表示:“现在一些高价被套住的品种,比如酸枣仁,我认识的一些药商有的是先出一半,剩下的一半等明年,看看价格是否能涨上去。”
李达称,“现在药商都在想赶紧卖掉货回款,今天卖不掉,明天可能赔得更多,市场现在就看谁跑得快了。而且冷库的货现在也在减少,整体进货的少,出货的多。”
目前,亳州、安国地区的冷库存储价格也在下跌,亳州地区冷库存储价格从前期400元/吨/年以上回落至250-300元/吨/年,安国地区每吨药材存储价格也已回落至300-350元/吨/年左右。安国一家药材市场信息部工作人员方旭告诉记者:“安国地区冷库可以按月存储,所以价格其实相对来说更便宜。”
“这一轮行情基本结束了,不过市场可能也出现了变化,涨跌原因和涨跌速度不再像过去那么单一和缓慢。”刘立说。
价格波动探源
有亳州地区中药行业人士总结道,在市场上涨过程中,市场总能为行情波动找到各种理由,如药材的产量、需求、库存、产地、天气、价格高低、种植情况以及资本推动、炒作宣传、政策因素等。
而市场下跌时,市场关注点则回归到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前述药通网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需求不足,以及供给端产新造成的。”
刘立则表示:“做药材也要顺势而为,没有需求只靠资金推风险很大。”
药企是中药材最大的需求方。河北一家大型药企前采购负责人李量告诉财联社记者,“药材价格下跌了也不代表药厂会立刻采购,一般来说下跌时也是观望期,如果价格慢慢反弹,可能采购的量也逐渐跟上,但我目前还没有看到。”
在市场下跌行情中,药企的观望情绪浓,部分药商选择开展自救。有当归、黄芪、甘草、白芷、党参等多个常用药材商家,通过视频账号号召同行不要着急抛售,并表示将继续在市场托价扫货。
亳州某药商售卖的黄芪、甘草等(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
但也有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强行托市托价,认为即使有部分药材品种价格回落遇到托盘,获得暂时的支撑,但价格依然危险,多数没有实际需求的品种,价格可能还会继续回落,不过在产新季过后,抛压可能减少,价格可能会有所支撑。
另外,由于杠杆资金和跨界资金的介入,对药材价格产生了助涨助跌的作用。刘立表示,“做药材的前期贷款的不少,很多人归还贷款的期限都在年前,这也造成部分药商需要在年前抛货换资金还贷。”
而银行对药商的贷款政策目前也有一定变化,有安国药商告诉财联社记者,“原来冷库质押的药材质押贷款比例最高可以做到七成,但是现在多数只有在五成左右。”
由于杠杆资金的介入,中药市场经商风险明显增加。多位受访药商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担忧,认为由于部分药材价格过快回落,很多药材商手中货值过快下跌,可能会有部分药商出现资不抵债,亏损甚至无法偿还贷款的经营风险在加大。
不过,并非所有今年上涨的药材价格都出现回落。据了解,目前亳州地区牛黄价格仍保持在130万元/公斤左右,价格高位稳定。黄连、辽细辛价格仍保持在300元-400元/公斤左右,亳州地区一位细辛经营商告诉财联社记者:“细辛虽是种植品种,但是成材时间需要5年,而去年终端大量消化过后,市场库存减少,而新种植的还需要多年才能实现增产。”
对于后续的市场走势,多位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历经近三年的药材价格上涨阶段,目前开始进入下跌阶段,这一阶段可能持续两三年,市场炒作情绪明显降温,未来一段时间供需将决定市场价格的变化。长期来看中药材的需求处于增长趋势,真正有市场需求的药材品种,价格仍有可能上涨。
康美中药城一角(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
多数药企平稳通过原料波动考验
2021年至今的这轮中药材周期,价格波动的剧烈幅度、市场品种涉及的广度都远超此前。
在这场周期“大考”中,大部分上市药企都平稳渡过,成本控制较为稳定。
建立原料战略库存是常见的应对举措。新天药业(002873.SZ)2022年年报称,公司原材料从上一年的1700万元大幅增至4600万元,对此公司方面表示为应对中药材上涨趋势,采购中心增加了部分原料常备库存。此举效果较明显,从2022年到今年的半年报,新天药业的主力产品毛利率仅下降不到2个百分点。除新天药业外,千金药业(600479.SH)、神奇制药(600613.SH) 、特一药业(002728.SZ)等药企也采取了类似方式。
有上市药企管理层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多数药企对于原材料采购都有自己的体系,对于主要品种的价格涨跌比较明确,价格过高的情况下通产会减少采购,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由于部分药材价格涨幅过大,也有一些产品的盈利空间受到侵蚀。新光药业(300519.SZ)的主力产品黄芪生脉饮产品毛利率从2022年上半年的59.39%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50.84%。据财联社记者了解,其主要原料黄芪药厂货价格在对应时间内从15元/公斤涨至25元/公斤。恩威药业(301331.SZ)妇科产品毛利率也从2021年的70.30%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62.46%,其产品部分原料如独活、黄柏、黄芩、苦参、石菖蒲等中药材价格都有较大波动。
也有药企将成本压力传导至产品价格。如片仔癀(600436.SH)在今年5月将片仔癀锭剂国内市场零售价格将从590元/粒上调到760元/粒,价格涨幅达到28.8%,这是片仔癀历年来提价幅度最大的一次。公司明确表示,调价主要是考虑到产品主要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涨等。
能够实现价格顺畅传导的产品通常是独家及需求快速增长的品种,而更多的药企或饮片企业仍需自行承担药材价格波动的压力。以酸枣仁为例,在原料价格暴涨后,多家生产枣仁安神颗粒的药企被迫停产,有生产药企工作人员称由于原料成本过高,公司已将产品取消挂网。
李量透露,有朋友中标医院的饮片采购,由于药材价格涨幅过大,某品种中标之时就已确认今年亏损300万元。
上市药企近年来较为重视主要原料的自给,部分有自建种植基地,不过目前数量仍较少。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盘龙药业(002864.SZ)、佐力药业(300181.SZ)、寿仙谷(603896.SH)等药企的主要原料、以及以岭药业(002603.SZ)、汉森制药(002412.SZ) 、长药控股(300391.SZ)的部分主要原料建有自有种植、养殖基地。而更多的药企仍是以合作种植为主,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药企虽能提高对药材质量的把控以及供应稳定性,但仍无法完全锁定原料成本,收购价格多随行就市。
但从上市药企近年来发展情况来看,对上游原料的渗透整体有所提升,如太极集团(600129.SH)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从2020年的13万亩提高至目前的17万亩,振东制药(300158.SZ)、江苏震元(000705.SZ)等上市公司也在持续扩大种植面积。珍宝岛(603567.SH)旗下的亳州药材市场近两年市场活跃度与大宗采购成交量明显提升,并与部分大型药企达成供货合作。
(文中王蒙、刘立、曾远、李达、方旭、李量均为化名)